践行嘱托 | 深圳致力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创新增厚市民文化福利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 通讯员 黄腾 文熙
2021-10-14 09:4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市民在深圳图书馆阅读。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金秋十月,深圳的文化活动丰富而热烈。

为期近三个月的“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展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刚刚闭幕,第九届深圳钢琴音乐季便悠扬登场,带来约30场钢琴主题音乐会;第五届深圳舞蹈月也“舞力”全开,在街舞展演出中拉开序幕,构建国际舞蹈艺术的交流平台;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的“国乐当潮”音乐节也将持续整个十月……

在深圳,不少市民充分感受到:这里的公益文化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市民享受的文化福利也越来越丰厚。

读书越来越方便了:深圳各类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等服务网点达到1012个,是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文化气息更醉人了:深圳初步构筑起“十分钟文化圈”,文化设施星罗棋布,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运动健身体验更丰富了:全市有各类体育设施22093个,“一键预约”平台让文体消费像网购一样便捷……

近年来,深圳致力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全方位、多元化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矢志不移地坚持文化改革与创新,深圳的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显著提高,不断提升着广大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永远跟党走——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现场。

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文体设施

今年2月,首批深圳特色文化街区正式授牌,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甘坑客家小镇、蛇口海上世界、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等7个街区完成了阶段性的提升改造工作,被认定为“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华强北科技时尚文化特色街区、大浪时尚小镇、大万世居等3个特色文化街区也通过验收,即将挂牌。

这些文化街区充分挖潜深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构建遇见美好深圳、留住乡愁、传承文脉的城市文化新空间,成为深圳的网红打卡地和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2018年,为助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提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文体设施,打造一批新时代的文化地标。其中包括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和提升完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等100多个市、区级项目。

“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包括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和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目前,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已进入施工阶段,深圳创意设计馆已完成建筑方案设计,深圳歌剧院等7个项目正在开展建筑方案深化设计。

此外,深圳对体育设施建设也高度重视,目前正在进行体育场馆的新建和改造。其中,深圳足球青少年基地建设项目于2020年2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底完成建设,2024年投入使用;深圳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2023年12月完成体育馆建设并投入使用,2025年12月整体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深圳市体育实验学校(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提升改造工程目前正在开展设计方案概念研究等工作,预计于2023年1月开工建设。

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指出,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要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要打造国际一流城市文化地标,形成大湾区高品位高能级城市文化核心区。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计划出台《深圳市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按照“建成运营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立项启动一批”的原则谋划市区重大文体设施。

预计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以“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为龙头,市级重大设施为核心,区级设施为骨干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助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打造新型特色文化空间

除了一个个特色文化街区,深圳还涌现出许多新型的特色文化空间。

“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城市书房”“书香民宿”……它们集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手段于一体,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灯塔图书馆”“听海图书馆”结合山海景观,以颜值高、服务优深受市民喜爱;位于星级酒店、旅游民宿、公园场所等处的“粤书吧”,更是优化了市民游客文化体验,目前深圳共有6家文化旅游场所纳入全省首批“粤书吧”试点。

这些特色文化空间都是深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一员。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深圳已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初步构筑起“十分钟文化圈”。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图书室)71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302个、各级文化馆(文化站)84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62个。艺术表演剧场(剧院、音乐厅)24家,每年举办文艺演出近2000场。区级以上美术场馆32个,每年举办美术展览200多个。各类体育设施共22093个(其中篮球场4383个、全民健身路径3895个、乒乓球场馆3446个、羽毛球场2372个、足球场995个、网球场760个等),体育场地面积2635万平方米。全市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有58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40家。

借助于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深圳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和艺术关爱活动,组织各区文化部门举办区级品牌文化活动和文化民生微实事,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深圳充分利用高科技发达和数字技术领先的优势,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控制、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深圳推出了“图书馆之城”读者个人信用分和阅读积分抵消滞纳金制度,首推读者上线“深图视听”读者活动库,打造了“云上图书馆·码上阅读”“数字阅读馆”等数字阅读推广品牌,全市110余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率先推出电子图书阅读服务。2020年,深圳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达265.65万人次,全文下载量达3243.58万篇次,同比分别增长86.83%和93.02%。

各级文化场馆实现了无人值守、线上预约、活动直播、图书推荐等服务场景,“数字文化馆”“图书馆之城”“圳精彩”、各区“文体通”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着文化便利。

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红色元素,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作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不断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体验。

其中,深圳持续引入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举办了“丹青百作绘辉煌:中展典藏近现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等一系列主题丰富的大型展览,收获观展市民的一致好评,部分展览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围绕重大主题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深圳原创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大型现代粤剧《驼哥的旗》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原创《音乐作品迎风飘扬的旗》《大湾区之歌》入选《中国共产党历史歌典——歌声中的百年风华》;原创当代舞《烈火中永生》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并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深圳还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唱新时代》傅庚辰作品深圳音乐会”、声乐交响套曲《英雄颂》等大型文艺演出,让广大市民享受文艺盛宴的同时,感受伟大坚强的奋斗精神和新时代幸福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体活动,是提升广大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深圳构建了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体活动体系,着力全方位、多元化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活动方面,深圳有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面向来深青年建设者为重点的“来深青工文体节”、面向青少年艺术爱好者为重点的“少儿艺术花会”、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的“深圳读书月”;有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如周末系列、流动系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广场系列、特殊群体系列等;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如福田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罗湖深圳国际摄影周、南山流行音乐节、盐田沙滩音乐节等;深圳还大力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定期开展免费公益培训、艺术讲座、展览展示等,为市民普及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技能。

艺术活动方面,深圳有以提升市民文化福利水平为目的的群众参与型的艺术活动,如深圳合唱节、创意十二月、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粤剧在周末、粤秀剧场等;有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消费新需求为目的的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文博会艺术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深圳交响乐团演出季、深圳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合唱团)演出季、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香港·深圳创意艺术双周等;有以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为目的的艺术名家同台竞技和交流的展览赛事,如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展、中国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深圳钢琴公开赛等。

群众体育活动方面,深圳搭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基本实现“周周有赛事,日日有活动”。如一月一品牌系列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包含线上运动月、深圳踏青日、企业员工健身月、智力运动月、登高系列活动月、科学健身指导月、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月等,以及“深圳杯”系列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业余联赛。还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如深圳市第六届老年人健身大会,深圳市第十届运动会首次增设群众体育组赛事。

多层次的立体活动打造,让每位市民都可以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架构起一个全民共享的立体活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没有人缺席。

典型案例1

图书馆之城

近日,《深圳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入选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图书馆之城”近二十年来锐意创新、先行探索的建设经验再次引发关注。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提出打造“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的重要目标。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710家(其中,市级馆3家、区级馆9家),比2003年“图书馆之城”建设伊始的226家,增长了3倍以上,初步构建了“十分钟阅读服务圈”。加上遍布全市的302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各类服务网点达到了1012个,是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

“图书馆之城”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以“开放、平等、免费”为服务理念,以“全城一个图书馆”为发展目标,以“市级中心馆+区级总分馆”为运转架构,以服务创新和技术应用为驱动,实现全面合作与共享的区域发展模式,并打造了“4·23世界读书日·共读半小时”“阅在深秋”等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读者活动品牌。以疫情前的2019年度为例,全年各级图书馆进馆读者达3535.51万人次,举办各类读者活动达1.76万场次,极大地促进了全民阅读,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圳以立法引领顶层设计,率先在国内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将图书馆事业纳入法制轨道。每5年更新出台的专项发展规划也保证了政策上的延续性。结合城市实际,深圳逐步完善构建了以“市级中心馆+区级总分馆”为架构的特大城市总分馆制。

聚焦科技支撑,深圳“图书馆之城”线上线下服务两翼齐飞。一是以“一个平台”实现“全城一座图书馆”——打造“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共建共享、互通互连”,真正做到“全城一座图书馆”,市民可在加入统一服务的任一公共图书馆享用标准化的优质均等服务。二是以“一个资源库”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建成“数字阅读馆”,整合QQ阅读、云图有声数字图书馆等9家阅读资源库,集成“深图视听”“深图记忆”“深图书单”等本地资源,资源总量超30余万种,累计建成包括“深圳记忆”等88个数字资源库,涵盖人文、经济、科学、法律、医学等领域,打造本地人文学科智库,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三是以“一张互联网”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体验。依托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和支付宝城市服务平台等大力开展“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将读者证办理、图书预约借阅、馆藏资源查询、附近服务网点查找等服务同步搬到线上,不断改进优化服务方式,市民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即可办理业务,无须到馆也可享受到便捷服务。

2019年,深圳作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唯一代表城市,在“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介绍发言;2021年,《深圳市宝安区“垂直一体化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典型材料又亮相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

典型案例2

都市型共享体育设施

在全民健身领域,“想运动的人找不到场地,已有的体育场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等现象比较普遍。近期,深圳市通过“一网统管、一体统筹、一键预约”,率先探索走出了一条“都市型共享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的新路子,优化了体育场地资源供给、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丰富了市民体育健身体验。

一网统管即拆除“各自为政”藩篱,推进体育场地资源集约化管理。

首先组织专门工作力量,全面摸排体育场地资源,包括市级、区级、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和居民小区等文化体育设施,形成了全口径的体育场地基础信息台账。以福田区为例,经摸排,福田区现有足球场144片、篮球场489片、网球场127片、羽毛球场426片、游泳池175片、乒乓球台449张。二是系统梳理基础数据资源,建立体育场地基础数据库,对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对场地使用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键预约平台。目前,全市信息平台已汇集了10个区超过420个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资源信息,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1350余片(个)场地资源。三是深入推进“一网统管”。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构建“一网统管”信息平台,对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满足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和部分社会体育场馆进行全业务融合,不断提升场馆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差异化使用水平。同时,探索开展平台大数据分析,精准测算市民体育运动需求,精准推送体育场地资源信息。不断丰富“一网统管”平台应用接口,积极吸纳高质量的文化演出、艺术活动和时尚创意等内容,推动平台由单一体育板块向文体综合转型。

一体统筹即创新“政企合作”模式,推进体育场地资源专业化运营。包括建立共享文体设施运营机制、建立学校和社会资源双向开放机制、完善“体育+”政策支持体系等。

在建立学校和社会资源双向开放机制方面,深圳发挥专业运营机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以及早、晚、周末等课余时间向市民开放。目前,福田区符合条件的57所学校,已实现室外体育场地的全面开放和专业化运营,周内实行“朝一暮二”开放(早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放1小时,晚上开放不少于2小时),周末、节假日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同时,全力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推动学校与专业体育机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丰富、更优质的体育培训资源。比如,让社会专业体育场馆承接学校部分体育课程及培训项目,使有限的优质体育资源得到最优利用,既提高了学生课后服务质量,也促进了体教融合发展。

一键预约即优化“市民体验”界面,让文体消费像网购一样便捷。

深圳在“i深圳”APP、“幸福福田”微信公众号等政务服务载体,全面接入文体设施“一键预约”平台,市民通过服务界面,即可一键预约全市各类文体场馆,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文体场馆资源有效利用率低、预约方式落后等突出问题。i深圳“一网统管、一键预约”平台自9月1日上线,一个月以来已汇聚333家学校及社会体育场馆资源馆,预约订单量近20万宗,累计入场锻炼人数超35万人次。其次,改变传统健身行业发展路径。“一键预约”平台也创新接入到传统健身房,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健身房按次消费的行业新标准。同时,积极推进在传统健身房设置全民体质监测点,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让市民的健身体育运动更科学。

深圳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主动引领体育消费潮流。引导各类文体场馆加入“一键预约”平台,通过“一键预约”平台发放文体消费券,有效激发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活力。截至目前,南山区已通过平台发放价值3000余万元的文体消费券,市民通过平台一键抢券,既能以较优惠价格参与健身和文化活动,也能拉动体育消费。

2021深圳欢乐体育节上的自行车小选手。

下一步,深圳将持续发挥“一键预约”平台功能作用,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文化资源机构的合作,促成更多的国内外文艺演出、国际优质文化体育活动落户深圳。

(原标题《深圳致力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创新增厚市民文化福利》)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 通讯员 黄腾 文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