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深圳一周:速度背后的信心,空间背后的使命

2020-06-14 20:42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摘要

梳理过去一周深圳的大事件,可以观察到两条清晰的主线——速度与空间。

小政的话:

从本周开始,每到周日,小政都会送上特别观察——“深圳一周”。

一人一世界,每个人眼中的深圳不可能一样,每个人所关注的焦点更不可能一样。所以,“深圳一周”只能是主观写作。不过,小政非常愿意吸收大家的意见,如果有什么希望小政多说几句的,不妨留言。先谢过!

2020年6月8日至14日。过去的一周,由近十年最强的“龙舟水”开始,以台风“鹦鹉”造访结束。好在,深圳这几年的治水提质成效开始显现,据小政了解,此次“龙舟水”并没有造成太大灾害,深圳内涝积水点较历年类似降雨时减少50%以上,取得了无重大灾情、无人员伤亡的防灾成绩。至于“鹦鹉”,目前表现来看也还算个好台风。

梳理过去一周深圳的大事件,可以观察到两条清晰的主线——速度与空间。

先说“速度”。

不知道为什么,重磅的举措往往都是深夜发布,本周也不例外。6月12日,周五深夜接近零点,“重磅”改革突然落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制度正式下发,6月15日,深交所将正式开始受理注册申请。

4月27日,证监会和深交所才发布了创业板改革相关制度的征求意见稿,6月12日就宣布改革政策落地,说是科创板之后资本市场改革再现“速度与激情”,一点也不过分,有种分秒必争、时不我待的感觉。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圳对此期待已久。

早在去年12月深圳出台的建设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中,“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就被列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务”之一,明确“全力以赴推进落地实施”,足见深圳之重视。

小政记得,去年10月,王伟中书记与来深调研的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会面时曾专门提到,“希望加快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制度,推动注册制改革。”

此次会面后,市场就传出改革有望提速的消息,至今回看,果然不虚。

创业板以服务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有了这项重磅改革的“加持”,让以创新立市的深圳得以拥有“天时地利人合”之便,对发力“科技+金融”,促进深圳高科技产业和经济长远发展,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迈进的步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除了创业板改革,本周还有个“提速”值得关注,那就是“帮扶提速”。

6月10日-12日,受疫情影响,今年深圳党政主官率考察团首次“走出去”,就到了广西考察对接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当前深圳帮扶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54县,受援地总面积约23.16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16个深圳!十八大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310亿元,助推近160万贫困人口脱贫,但目前尚有9.6万贫困人口待脱贫,主要就集中在广西百色、河池的6个尚未摘帽的贫困县。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疫情影响下,打赢这场硬仗的压力陡增。正如王伟中书记在“前线”与深圳市对口百色市、河池市的扶贫干部座谈会时所说,“脱贫攻坚战行至吃紧、吃劲之际,大考正攻最难、最险之题”,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向全面脱贫发起‘总攻’,以硬干部硬作风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展现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使命担当。”

帮扶要提速,当然不能光靠良好的愿望,得有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今年3月,深圳出台《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了领导推动、统筹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决战督战、脱贫长效、宣传引导、扶贫保障等8项机制25项举措。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建立健全领导推动机制,实施市领导挂点指导,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市委书记、市长负总责。

这次考察中也进一步明确,由深圳书记、市长负总责,9名深圳市领导在百色、河池17个县,挂点督战,加大有效投入,按照广西所需深圳所能,针对短板弱项,一项一项攻克,一件一件落实,在今年实现整体脱贫。

扶贫提速,关系民族复兴大计,不仅是一道“必答题”,还得是一张“满分卷”。

过去一周还有一个“提速”也实为不易,值得关注。

12日深圳举行的工业和信息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4月当月,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春节复工以来首次实现“转正”,同比增长2.8%。深圳工业36个细分行业中,有20个行业4月当月增加值实现正增长,有31个行业1-4月的增加值增速较第一季度有明显转好,特别是占深圳工业6成左右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恢复。

再过几日,5月份的工业数据也即将出炉,从目前情况看,深圳工业经济企稳复苏、稳中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

看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应对疫情影响的一系列惠企政策正在发挥正面作用,同时也说明,在市场经济中打拼成长起来的深圳企业,其生存韧性也正在显现。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渡过这一难关。

再说“空间”。

刚刚过去的这一周,连续有多项涉及深圳的重要规划集中出炉,让深圳人的朋友圈热闹异常。

6月11日,深圳光明科学城的空间规划出炉,直指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这个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城”,之所以引人关注,因为它地位特殊,功能重要。

今年3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中,明确深圳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而光明科学城,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近年来尤为重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今年初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伟中书记用“种玉米”的形象比喻,谈及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吃“爆米花”,如果没有人“种玉米”,哪里来的爆米花?

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尤其是攻关源头创新的重要“玉米地”。高标准规划建设“玉米地”,事关“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其影响不仅关乎深圳长远竞争力,更关乎整个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一个引人瞩目的规划,则是《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

规划透露了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具体范围。其中,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这意味着,以广、深为龙头,两个4万亿级的超级都市圈正在浮出水面。

放眼全国,都市圈、同城化浪潮奔涌。从中央到地方,都释放出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强烈信号。

有专家认为,都市圈是经济圈的升级版。而以中心城市命名都市圈,意味着广州、深圳的引领地位将进一步强化,也被赋予牵头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同城化的重任。“中心城市侧重于总部经济,财政实力也更强,‘老大’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深圳扩容的“路边社”消息不绝于耳。其实,深圳拓展发展空间,并非只有一种物理空间“硬合并”的方式,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外溢能力,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也是另一种“软扩容”。

其中,通过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拉近城市间的距离,是同城化的重要基础。

巧的是,也是在过去一周,深惠、深汕、深大3条城际线路站点首次曝光,而珠海召开的市两会上也传出深圳珠海将携手推进深珠通道规划、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的信息。

种种迹象表明,大湾区内部城市间正在加快“合纵连横”、深度融合、抱团发展。而深圳作为中心城市,自然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难怪诸多民间大神又开始热炒深圳扩容的话题,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一篇文章,正好成了助燃剂。如果没有看到过《学习时报》的这篇文章,请点这里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文:扩权赋能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

(撰文 崔霞)

编辑 张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