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双周发布"首场路演,南湖街道书记登台"解码南湖"
读特记者 马晓峰 通讯员 林浩锋 刘斯绮
2017-07-17 14:04

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梁锐发言。

7月14日,罗湖全面启动“双周发布”活动。2017年下半年,罗湖每月将举办两场发布会,由街道办事处或重点民生部门新闻发言人负责发布和主持,营销辖区亮点、回应社会关切。在首期“双周发布”活动中,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梁锐以“解码南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为题进行了介绍,并现场回答了媒体及居民代表提出的问题。

梁锐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南湖有改革的精神,也有服务业的雄厚基础,还拥有“罗湖口岸”和“文锦渡口岸”等地理优势,区政府也将打造“口岸经济带”作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来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行者的南湖在大湾区建设中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南湖人也有信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提出来的宜商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如果说,‘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南湖就是特区‘窗口’的‘窗口’。罗湖‘双周发布’的首场选在南湖,也正是因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原点在南湖。”梁锐通过“三个地标”和“三个故事”讲述了南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地标一:渔民村

1979年,酒楼、珠宝加工等7家香港工厂在渔民村投产。村里又利用特区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了来料加工厂。35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33栋统一规划的两层半小洋楼拔地而起,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之一,写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

1992年,在深圳农村城市化改造的进程中,渔民村成立了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之一。2000年,渔民村推倒重建的改造方案出台,改造资金由股份公司自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04年,改造后的渔民村由1幢20层高的综合楼和11幢12层楼高的住宅楼组成,村里各种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齐全,渔民村成了与深圳中高端服务产业聚集的核心城区相配套的精品住宅小区。渔丰实业股份公司组建了渔丰物业公司,对全村1213套房实行“统一出租”、“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又再次成为中国“城中村”改造的典范。

“渔民村是深圳叙事的起点,它的变迁和发展更见证和记载了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革,也是深圳经济特区37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梁锐表示。

地标二:国贸大厦

建成于1984年,高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栋超高层建筑,是我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它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深圳人用“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谱写的“改革开放的神话”。

在国贸大厦建设当中,中建三局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制度,实行计件工资。“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工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高一个月拿到的工资是600多块,而当时工程总指挥才100多块的工资。”梁锐介绍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贸大厦就是深圳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一个里程碑。2016年6月,国贸大厦当选“深圳市十大文化名片”之一。

地标三:罗湖桥

罗湖桥位于南湖辖区西南方向与香港新界交界的深圳河上,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1950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罗湖口岸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罗湖桥成为新中国唯一的“南大门”。

罗湖桥横跨香港与深圳,见证了深圳河两岸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它长不过百米,却是跨越历史长河的百年大桥,是内地与香港往来的纽带。如今平均每天通过罗湖桥的出入境人数约22万人,节日高峰期曾达到50万人。

故事一:和谐社区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总部设在南湖辖区国贸大厦的深圳星银医药有限公司是1994年在南湖创办的。20多年来,公司年营业额从开办之初的200多万到现在的12亿,仅2016年就向罗湖区纳税6000多万;从一个单纯的医药销售企业,发展到拥有近百项发明专利和产品设计专利,在研各类新药30多种,拥有完整医药产业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星银医药曾多次收到全国各地政府及深圳市其他行政区抛来的橄榄枝,但它却一直扎根南湖,没有外迁。星银医药的董事长刘庭福表示,南湖临近香港,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十分有利于公司的业务拓展和沟通对接。此外,罗湖区政府和南湖街道给与辖区企业鼎力支持,身在和谐的辖区,政企共建,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梁锐表示,像星银医药这样在南湖成长、发展和壮大,又具有“南湖温度”的企业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企业的共同奋斗,才成就了南湖经济的多个第一,对罗湖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事二:“区域性集合化”打包管理无物业小区

塘仔尾小区位于南湖街道向西村,因为楼少户少交费人少等历史原因,一直未能引进物业管理。多年来,小区内绿化缺失、设施不全、道路破损、楼房破旧、线路管网老化、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环境脏乱差、安全和治安隐患严重,居民意见很大。

今年5月份,南湖创新采用“区域性集合化”管理模式,由居委会牵头,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将辖区内的无物业小区“打包”,选择实力强的区属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入驻统一管理,从而在全区率先实现物业管理无盲区。引进区属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进行集合化管理,有利于降低物管企业的成本,小区居民交纳每平方米1元的物管费,负担也没有增加太多,不足部分由政府适当补贴,实现了居民、公司、政府三赢的局面。

梁锐表示,街道的多项工作得到市、区政府的肯定和推广:南湖城市治理“公众参与+多元自治”模式在全市推广、南湖安全监管标准化经验在全区推广、南湖“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会治理1+7方案”成功入选深圳市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培训计划。2016年12月28日,罗湖区全面推广南湖基层治理工作经验现场会在南湖举行,并将“南湖模式”列入2017年区委全会报告中,在全区推行。

故事三:挖掘社区领袖探索基层共治

梁锐分享最后一个故事的主角名字叫展瑞礼,是深圳金雅福集团的总经理。早在2015年,展瑞礼和辖区的其他825名党员一样把自己信息在小区的公示栏里公示,让居民群众有问题都能联系到他;他还认领了街道的党建项目,支持并赞助社区党群嘉年华活动。

以“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为理念的南湖街道社区领袖协会也是南湖实现基层治理的一个创新举措。作为会长的展瑞带领64名会员,在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社区基础自治建设、深入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并将之反馈给政府。

“他身上诠释了南湖‘共融、共建、共治、共’的核心理念。只要基层政府能够敞开胸怀走出去,搭建好政企民之间的沟通平台,就能发动和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中来,也能充分打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通道,提升社区的品质。”梁锐表示。

读特记者现场提问:您刚刚的发布中提到,南湖采用“区域性集合化”模式将辖区内的无物业小区进行“打包”管理,那么像这样引进物业的资金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是否财政兜底,对其它小区来说是否意味着不公平?

梁锐答:公共服务设施是作为政府应该配套的一些东西,但一些老旧小区先天性不足。比如说道路、消防设施不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是有这个责任去承担的,也体现政府对历史欠账负责的精神。我们今年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物业管理企业之后,居民也是要缴纳物业管理费的。只不过,在引进初期,政府会采取一些扶持和资助物业管理公司的措施,包括在公共设施的完善方面承担一些,给予适当的补贴,对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质量进行考核,管理好的给予一定奖励。我们想通过初期的帮助,让小区逐步的走向正轨,然后最终走上全面市场化,这样也确保了财政资金的民生方向,也保证了公平性。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记者 马晓峰 通讯员 林浩锋 刘斯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