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调整节假日安排、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话题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吴向东建议,在目前全年11天法定假的基础上,对没有法定假日的五六个月里,通过调剂周末双休日,每月凑成一个3天小长假。这样一来,全年月月都有小长假了。全国政协委员乔旭则建议在全年周休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单位将相邻周末双休日“二二制”调整为小周末公休一天、大周末公休三天,大小周末交替进行,形成“一三制”弹性周休假制度。此外,还有代表委员建议延长男性配偶陪产假期、按工龄计增带薪年休假天数等等。
节假日安排,一头连着劳动者的幸福指数,一头连着假日经济的冷暖。科学合理优化的节假日安排既可以增进国民的福祉,还可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催旺假日经济。因此,几乎在每年的两会时间,都会有代表委员或专家学者围绕国民休假问题,动脑筋、想点子。他们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也往往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今年两会周末“一三制”和“月月小长假”的建议尤受热议。不管是“一三制”弹性周休假制度,还是“月月小长假”模式,都有个共同点:没有改变周末双休日的总天数,没有增减全年11天的法定假期,让每月或每两周都有一个小长假,既遵循了原有休假制度的刚性原则,同时又体现了灵活性。如此调剂,将让休假安排更均衡,使得高度集中的黄金周因有了常态化的小长假相佐,而减轻“长假综合征”(即,路上“车满为患”,景区“人从众”,公共服务“捉襟见肘”),提高国民的休假质量和旅游出行体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这样的休假安排还有利于引导公众实现错峰出行,降低因出行人员过于聚集而带来的疫情风险,在确保防控安全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鼓励消费、拉动内需。
衡量调整节假日安排是否优化合理,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最忌“看起来很美”到头来却沦为“纸上福利”。应该说,相比此前提出的“2.5天休假模式”等,“一三制”弹性周休假制度或“月月小长假”模式更具可操作性,更容易实行。以“一三制”周休模式为例,因为全年周休日的总量不变,只不过是调一天周末的时间到下一周,从而形成一个三天小长假,人们的工作时间无需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时长调剂补回,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没有减少,单位企业用工成本并没有增加。按理说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抵制这种休假制度。
当然,要让周末“一三制”“月月小长假”照进现实,其制约因素也是显见的,需要逐一破除。一方面,我国“双休日”制度已实行25年,“二二制”模式已根深蒂固,很多工作安排也形成了规律,这种惯性一时之间也难以打破。对此,要明确科学制度设计,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可以先试点运行,再分析评估实施效果,进而修订配套的假期政策,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职工轮岗、周休假规划报备等制度,以解决各行各业因工作性质、任务、场景不同,而在衔接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让民众能够更加从容地安排旅游休闲,改善出行的体验,推动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弹性周休拼假很大一块的目的是为了让各家庭出行休闲刺激消费,但不同家庭成员所在的单位的调休模式未必能同步,促成家庭休闲成行的可能性也会打折扣。对此,休假政策和制度还应紧紧围绕“家庭休闲”来设计。还有观点认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消费者的年度总消费总量基本是一个恒定值,如果假期期间集中消费了,肯定会在假期后少花钱,以求收支上的总体平衡。为此求解,需想方设法提高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比如通过稳就业、保民生、发放消费券或补贴等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从而提振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很多代表委员都聚焦调整休假安排,说明现在休假方案还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但节假日如何调、怎么休,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论证,国家有关部门不妨对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亮出的“金点子”予以重视,必要时可以先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再择机推广。因为策而不试,不知其可也,毕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改革举措都是试出来的。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