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中间宿主可能是啮齿类动物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2021-09-20 15:23
摘要

钟南山院士牵头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称研究显示,啮齿动物可能是SARS-CoV和SARS-CoV-2向人传播的中间宿主。

9月20日,记者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牵头、专职于过敏反应与免疫研究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陶爱林教授组织的研究团队在《保健》(Healthcare)杂志发表了题为《新冠病毒中间宿主可能是啮齿类动物》的论文。

众多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但其中间宿主存在着多种可能,例如蛇、穿山甲、水貂甚至猫,但至今尚未确定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到底是什么。论文试图破解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来源和过敏原性,以及这种病毒是如何出现的,它将如何消失及何时消失。结果显示,啮齿动物可能是新冠病毒向人传播的中间宿主。这是当前关于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的一个全新发现。

该研究证实蝙蝠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再通过啮齿动物传递给人类。同时,通过过敏原性对比分析发现,新冠病毒和2002-2003年在广东爆发的非典病毒表现出相似的致敏性,但两种病毒特定感染的人群不同,症状相似但不同。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约7.36%的中国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明显,而92%的人即使感染却不显示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不同国家的不同基因型分布频率不同,感染率和重症率也有所差异。而且,由于这类个体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会启动后续的炎症反应,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其接种效应不明显,但疫苗接种后往往容易会将这部分人群统计算入疫苗接种成功的人群。

研究者结合该实验室在2011~2012年对非典病毒抗体的群体调查数据,认为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存在,在全体人群成功免疫之前不会在人群中消失。研究者建议,采用过敏原性弱化了的弱病毒进行提前免疫方能抵御强病毒,天花与牛痘的实例就是这一措施的重要实证。全基因组抗原均进行了过敏原性弱化后的疫苗将是安全的、有效的疫苗,这将是未来新冠疫苗的新目标。研究者还建议,联合监测特殊气象因素的变化和病毒变异,并早期接种低过敏原性病毒,将是对抗该病毒的理想预防方式。

(原标题《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中间宿主可能是啮齿类动物》)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