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可园社区第一书记、工作站站长张海威是那种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亲切感的人。一个威字,更是人如其名。4月27日,全国10名“最美信访干部”到北京接受由国家信访局主办的颁奖活动,张海威是其中之一,而且广东只有他一人获此殊荣。
其实,张海威在深圳早已远近闻名,当地百姓都习惯叫他“威哥”。
“威哥”到底有多威?有这样一组数字足以说明:3000多个日夜一心为民解困,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950宗,先后为群众争取到近千万元的救助和补偿金,为民工追回欠薪1600多万元。
在辖区面积仅30.89平方公里、流动人口超百万、社会矛盾先发高发的街道,在年信访案件上千件、信访问题疑难复杂、人均天就需调解完成一宗信访案件的岗位上,张海威一干就是10多年。
接待信访群众真不是一项好干的工作。来访者层次不同、诉求各异,少点耐心都不行。“70后”张海威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他那温暖的笑脸。上扬的嘴角,真诚的眼神,拉近了张海威和上访人之间的距离。很多人一进门就指定要“威哥”接访,他成了信访一线红人。“来,先坐,喝杯茶。”这是张海威每次接谈上访人时的第一句话,许多情绪激动的来者,立马被消了火气。
张海威的日常就是不停地接五花八门的上访事件。有一次,某社区因变压器爆炸而导致整夜大面积停电,居民群情激愤,强烈要求街道办24小时内解决问题,否则就要堵路。堵路还不是他最担心的事,最让他揪心的是:“这么热的天气,长时间停电怎么行!”
接访后,张海威立即组织召开协调会了解情况,并与供电所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经过反复协商,当晚8点该社区恢复通电,问题得到了解决。喜笑颜开的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威哥’出马,灯火通明!”
熟悉张海威的人都说,他身上有股“不解矛盾誓不休”的韧劲。这正是他多年来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宝”。
在城市拆迁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张海威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宗发生在大年初一的综合市场强拆事件。2012年1月23日凌晨1时许,开发商利用放鞭炮作掩护,纠集上千人对综合市场违法强拆,市场一夜之间夷为平地,甚至还有部分商户的人身财产受损。
当时张海威正因胃病住院,一接到紧急通知立即挣扎着从病床爬起赶赴现场。
从清晨6点到下午4点,张海威一直对商户们进行心理疏导、情绪安抚,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撑到晚上,因病情加重再度入院。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动手术。“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刀得耽误多少事啊!”疼痛稍微缓和,他就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院,马不停蹄地赶回了调解一线。为了帮商户们争取最大补偿利益,通过多次沟通,召开了近50多场协调会、补偿谈判会,最终促成该事圆满解决。
10多年来,信访大厅见证了张海威的苦与乐,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威哥”如同钉子般坚守在这里。他的办公室就在信访大厅一隅,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无论案件多么棘手、不论问题多么疑难,从不畏惧、从不退缩。
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最初走上信访岗位时,张海威只是一名临聘人员。凭着对信访工作的执着,他坚持走到了今天。
张海威自己也忘不了,前些年到上访者家中或涉案双方所在地了解情况,甚至路费还得倒贴。“那时月工资还不到3000元,为了补贴家用,妻子还做了一份兼职。”说起这事,他难掩亏欠家人的内疚。但在妻子看来,自己在支持丈夫做一件光荣的事情。丈夫经常晚上九点多钟还在与上访群众沟通调解,她很心疼。但每当到信访大厅等他一起回家,看到上访群众从调解室一出来,就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这一幕,她又感动得想哭。
有人认为,信访工作是一个没有掌声的舞台,却能看尽人间喜怒哀乐。张海威将自己这些年的感受概括为四句话:一线接访十余年,苦辣酸咸味转甘。若是真情万家暖,冰心一片在民间。
张海威对记者说,只要用心去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通过一件件信访案件的圆满办结,在握住来访群众双手的那一刻,我顿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信访工作最令我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辖区居民在问题圆满解决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