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新书《跑步集》在京首发,趣谈跑步与文学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杜小烨 姚敏 文/图
2021-09-18 23:05
摘要

9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携花城出版社版新书《跑步集》,与青年评论家李壮、刘诗宇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办了新书分享会,趣谈文学与跑步,妙论写作与人生,随机抖落金句无数。

人人皆可在奔跑中放下自我,进入广大无边的世界。”9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携花城出版社版新书《跑步集》,与青年评论家李壮、刘诗宇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办了新书分享会,趣谈文学与跑步,妙论写作与人生,随机抖落金句无数。

《跑步集》由花城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收录了李敬泽近年来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类评论、序跋、随笔和对话,文章中既有中国文学艺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中外当代重要作家的评述,也有对近年来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见解独特,文采斐然。

作为文学批评家,也是长跑爱好者,李敬泽说,跑步是一个去掉“我”的好办法:“一个写作者或者一个阅读者,如果我们能像跑步那样,把自己彻底交出去,从有限的、顽固的肉身中的那个‘我’跑出去,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至大无外,会觉得这个世界如此清新饱满、进出无碍。”

文学批评家、资深文学编辑、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集三重身份于一身。但在学院学术建制中,李敬泽是“陌生”的。他的文章不那么讲求“学术规范”,不那么引经据典,也不“贴着”文本大段征引。他凭着敏锐的艺术感觉触角,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自由穿行。李敬泽眼中的文学,就是要把大地上各种不相干的事情、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各种像星辰一样散落在天上的事情,全都连接起来,形成一幅幅美妙的星图。

拉松没有马,评论不是家:一种言谈的自由境界

对李敬泽来说,跑步是一种放松状态,而写文章却需要全神贯注,甚至需要高度的紧张。但其实,有的时候文章之病就在于过于紧张。“你太紧张了,你太全神贯注了,你太顺着你的思路一根筋往下走了,常常结果就是外人也觉得你写得挺呆的。所以文章这事我觉得既要全神贯注,一以贯之,但同时最好有飞翔的感觉,自由自在的感觉。”

谈及《跑步集》的诞生,李敬泽说他并没有以一个评论家的姿态来写作。“某种程度上讲,当‘拉松没有马’的时候,你就有了自由。你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说我必须跑半马,我必须跑全马,你就没有自由了。你跑步的时候不能乱想,你一定得想着我要达到我的目标,这是很累的一件事。同样的,‘评论不是家’,当你被要求写一篇评论,要当一个评论家的时候,你也没有自由。你会不由自主要按照既定的话语规范,既定的系统去运行。我们会不由自主顺着跑道走。对我来说,我现在很珍惜这样的自由。所有这些文章,对我来说,我觉得不是作为一个评论家写的。”

“评论不是家——是一种言谈的自由境界。不管是中国传统,还是西方传统,传统的根底都是言谈。我们的经典——《论语》就是言谈。它是谈话录,而且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谈话录,并不是孔老夫子计划好的“有跑道”的谈话录。我们的文学也好,甚至是所有的人文的起源也好,精髓就在于它的言谈性。我现在特别喜欢言谈的调子。所以《跑步集》对我来说,我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言谈。”

因此,刘诗宇在读《跑步集》的时候,觉得行文中有一种气息的魅力。跑步和写文章中间有一个辩证统一、矛盾结合的过程。

这本书里面的文字、文章有声音,声音背后有表情

李敬泽认为言谈特别重要。他说:“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个时代也是一个言谈的时代,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日益强大的言谈氛围。像我们这些人都是在一个严格的书写传统里训练出来的,某种程度来讲,我们写东西都是在反言谈。你们经常要写的论文,别说言谈了,你们自己念着都觉得很尴尬。只要你一念,都觉得这都不是人话。你的论文让你念,你都觉得没法念。说明我们有一些东西,根本设置就是反言谈的。你是不能谈的,不能形之于声音的。”

“像别人可能还是都在写大论文,这样一种回到言谈,或者是把声音作为第一位的,对我来说,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我很喜欢那种在言谈中会猝不及防冒出来的东西、不驯服的东西、不按常理出牌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多的废话、口水等等。话讲出来,其实有的时候甚至废话、口水也是必要的,也是好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现在特别喜欢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先谈、先聊、先即兴讲。包括《跑步集》,我后来看了看,大概有小三分之一都是这么来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不仅仅是一种文章的写法。我想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方法,或者是一种表达习惯。所以评论不是家,不是那种像评论那样,或者是像学术论文那样,甚至不是像我们理解的一般的文章和作文那样,一定要有严密的结构,一定要表达一个起承转合的意思。我觉得也蛮好的。”

关于讲话、言说、关于声音,李壮认为《跑步集》这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是有声音的内容,我们仿佛能感觉到那是一个作者在那里讲话,那是人,但又不是人。是人——是因为说的是人话,不是人——是因为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是那一个人,和日常讲的人又不一样。这本书里面的文字、文章真的有声音,声音背后有表情。他觉得这跟李敬泽一向的写作风格是有关联的。

写作中的两种路数:一个是主声的,一个是不主声的、纯书面的

李敬泽认为,写作或者是汉语的写作中有两个不同的路数,一个是主声的,一个是不主声的、纯书面的。一个是嗓子管着的,一个是眼睛管着的。对他来说,尤其这两三年、三四年,好像是对这种主声的、耳朵管着的写作反而特别有兴趣,甚至有一种解放的自由感。

“因为有的讲稿是我事先大致上有一个稿子,有的则是差不多完全即兴的。即兴的表演,其实多半有很多毛病。有的时候声音是能够迷惑人的,既迷惑别人,也迷惑自己。有的时候我们哪怕朗诵一个菜谱,可能下边人也觉得不错。所以有的时候,你现场讲话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讲得很热闹,别人听着反应还可以,但是只要落在文字上,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破绽,有很多不对头的地方,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其实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东西,既保留了这种声音的生动性,甚至保留了声音的自发的、即兴的成分,但同时在我修改的过程中,又要矫正声音自身的杂乱、谬误。总而言之,我比较喜欢在声音和文字之间,取一个比较好的中间状态的东西,这可能是我这两三年的一种偏好。”

对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说,别人的回应、肯定乃至批评都特别重要

写文章,要不要听别人的评论与意见?

李敬泽认为,一意孤行地写,固然是有。但人为什么要写文章?人写文章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你在这个世界上发出声音,你走在茫茫荒野了,你走在半夜里的野地里唱小曲,你以为是为了自己好听吗?其实你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应。所以我想,对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说,别人的回应,别人的肯定,当然也有别人的批评,都是特别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别人的回应、肯定或者是批评中,使得你认识自己,进而塑造自己。”

写作这件事,对李敬泽来说,写任何东西,大文章、小文章,大东西、小东西,都是高度战战兢兢,写完心里很不踏实,很没有底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时候你就会说别人的反应。这个不是说我多在乎别人一定要夸我,而是通过别人的反映,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由此而塑造自己,在回声中才能意识到——我哪些是值得的,或者是对的,哪些其实是有问题的。”

“我当然确信我能写非常好的文章,但是有的时候,你依然是需要在别人的回应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或者是自己的某些东西,甚至在回应中不断发现自己。这样的写法或者是这样的语调、做法,你有时候是无意的,所以什么叫风格。有的时候我觉得风格不像我们常常说的风格即人,好像风格是自然流露的东西一样,你身上自然会有的。其实风格是高度有选择的自我塑造。”

“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这就包括着外界的反映,这其实就跟生物一样。这只蝴蝶为什么长成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它很符合审美,所以它的基因就长成这样。长成这样,一定程度上也是它和世界的对话过程、交往过程。说白了,其实我们这些写东西的人,都是弱者,都是很在意世界的。”

现场有观众问:现在这个时代的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还有各种自媒体发声也更多了,但是好的观点、好的思想,打动人的东西并不多,不像古代那些没多少书,但是能成经典流传下来千年,现在看来还非常有收获,非常打动我们。这是什么造成的?

李敬泽答道:其实一般来讲,一般意义上的古今之比较,是对今人极不公平的。就像你刚才讲的,古代很伟大,古代留下那么多好作品,其实你想一想,从古代到现在,我们已经把很多古代人都忘了。当我们现在记住十个古代人的时候,一定已经忘了几千个、上万个古代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古代是经过了充分的选择和遗忘之后,剩下的这些伟大的经典。而我们现在还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还需要再过十年把我忘掉,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把他们(李壮、刘诗宇)忘掉,再过四十年、五十年,最后剩的那个才是伟大的、好的。所以,我们不必为后面的读者操心,我们也不要说,我们现在东西这么多,怎么办呢?东西太多了,对不起,到了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这么多的东西,绝大部分都不会留下来,会有这个选择过程的。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也不必要老是拿今天和古人相比。古人也要活,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活,其实古人也曾经像我们这样,一样的活过。他们也一样的众声嘈杂,他们也一样有人说很多废话,只不过那些废话都被忘了,留下的是伟大的话,金子般的话。我们只需要自己这一代同样努力地说出和留下那个金子般的话就好了。

《跑步集》收录了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近年来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类评论、序跋、随笔和对话,文章中既有中国文学艺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中外当代重要作家的评述,也有对近年来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见解独特,文采斐然。写作者或阅读者,如若能像跑步一样“去我”,从有限的、顽固的肉身中跑出去,将进入超脱意境。作者的批评角度举重若轻,提出文学就是要把各种像星辰一样散落在天上的事情,全都连接起来,形成一幅幅美妙的星图。

(原标题《李敬泽新书<跑步集>在京首发,趣谈跑步与文学》)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杜小烨 姚敏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