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贝之声 | 用笔传声 杨地友为群众发光散热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通讯员 房亚星
2021-09-13 22:37
摘要

积极清理河边垃圾、调解居民楼里邻里纠纷、亦或是参观红色根据地,每次街道、社区举办活动,杨地友总是义不容辞地带动自己的支部党员,发动小区居民积极参与,营造出了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

居住在罗湖区黄贝街道辖区的杨地友,党龄51年,他有13年的部队经历,曾多次获得部队授予的“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983年部队集体转业,他便开始了深圳特区建设之路。2003年退休,党组织关系随之转入黄贝街道新秀社区,并任社区党委第十支部书记至今。在这期间他积极向上,工作刻苦,曾多次被街道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积极清理河边垃圾、调解居民楼里邻里纠纷、亦或是参观红色根据地,每次街道、社区举办活动,杨地友总是义不容辞地带动自己的支部党员,发动小区居民积极参与,营造出了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

一腔热血 向党走            

1951年,杨地友出生于四川巴中,从小他就懂事,知父母的辛苦。18岁的他,义无反顾,背上行囊踏上了行军之路。立志参军一为报效国家,二为家庭减轻重担。“我知道当兵十分不容易,自己也是吃苦过来的,所以更知幸福来之不易。在部队,我总是希望比别人多练一会,多学一会,多做一点。”杨地友表示,参军一年,因为刻苦付出,党组织发现我的优点之后,就推荐我入党了,那年是1970年。

因为军种的特殊性,杨地友不得不在四川老家长城钢厂服役了两年之后,随部队迁入辽宁鞍山钢铁厂。四川人在东北一待就是十年,杨地友说,“我都没想到自己可以在东北呆了这么多年,每次一回想起来,总是历历在目。”年轻时的杨地友,一双坚定的目光下,埋藏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他一腔热血,希望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

初心不变 身体力行            

自2003年退休后,杨地友便在新秀社区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一开始他只是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例如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学习讲座、参观红色基地、中秋节做月饼等。时间久了,他便找到当年在部队时有纪律、有规矩、有激情的感觉,便下定决心坚持为社区做出一番事来。

2020年疫情期间,为落实小区疫情防控措施,杨地友站出来号召党员轮流帮助值岗保安严格控制小区进出安全。他表示,“为支援武汉我们还进行了自愿捐款,当我提出来这个事情的时候,首先告诉大家我第一个捐。在我的带动下,最后所有的党员都自愿为支援武汉贡献了一点力量。”

另外,杨地友还担任新秀社区老年协会的副会长,平常带领志同道合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活动。一件赤红色的马甲,一颗红色的党徽,是中国新时代的退休党员他们在“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的环境下,依旧发光散热的印记。

居民的传声筒 党的好能手            

“上次,走在公交站牌旁,我发现牌子有些破损,立马就向我们社区的领导反映。”担任新秀社区党委第十支部书记多年以来,杨地友时时刻刻心系社区街道的建设。反映社区大大小小的问题,是他多年以来早已养成的习惯。

不仅仅向社区领导反映问题,杨地友还善于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邻里纠纷问题。他回忆道,“之前,有两个老人因为在阳台种菜,漏水至楼下,楼下住户心生不满,矛盾很深。我了解了这个事情之后,就分别拜访这两家人,一边批评教育种菜是不合适的,一边劝导解决漏水的事情。经过两三次调解,两户居民终于重归于好。”

据了解,杨地友在担任老年协会副会长时,曾在2020年一整年的时间里,写了80余篇的新闻宣传报道,其主要报道社区     在抗疫战线上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并获得罗湖区老年协会授予的“2020优秀通讯员”称号。他说,“我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仍想把自己所看所听记录下来,一是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以他们为学习榜样,二是我自己在这其中找到了乐趣,希望可以一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生活。”

访谈感悟:

70岁的年纪,本应该在家尽享天伦之乐,老年幸福生活,而杨地友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行走在辖区街道、穿梭在居民楼间、执笔写辖区新闻报道,头发已微微变白的他,丝毫没有因为年龄的渐大,身体的衰弱而退缩,作为一名党员,他没有忘记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始终秉持着党员带头模范的精神,勇往直前,向他致敬。

编辑 昌慧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通讯员 房亚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