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一项目以初创组第一名闯入广东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安全高效用好胡蜂这个田园“守护神”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张浩洋 杨煜 文/图
2021-09-12 20:10
摘要

在近日举行的“建行杯”广东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半决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江门市“胡蜂绿色健康服务连锁”项目和“金康宝新会陈皮智慧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分别闯入初创组和成长组总决赛。

胡蜂出巢寻找害虫。

在近日举行的“建行杯”广东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半决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江门市“胡蜂绿色健康服务连锁”项目和“金康宝新会陈皮智慧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分别闯入初创组和成长组总决赛。其中,广东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汪景安带来的“胡蜂绿色健康服务连锁”项目,更是凭借在养殖除虫授粉技术、绿色农业、中医康养、绿色康养生态服务连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特色和效益,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和肯定,以初创组第一名晋级总决赛。胡蜂,是大自然中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昆虫。其实,胡蜂还是除虫的一把好手。试验显示,胡蜂20分钟就能捉回5只害虫。此外,胡蜂浑身是宝,蜂蛹、蜂毒等都可以创造额外收益,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自2013年起,汪景安扎根农村,将胡蜂养殖技术从云南引到台山端芬,持续开展胡蜂除虫技术的试验和改进,安全高效地用好胡蜂成这个田园“守护神”,获得了数十项发明专利。如今,汪景安的胡蜂除虫试验地已延伸至广东、广西、贵州等多个地区的有机作物和生态林地中,成为生物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探索成果之一。

为田园梦寻找“守护神”

汪景安原来在佛山南海管理着家族企业,从“富二代”到胡蜂“代言人”,从身居繁华闹市到扎根农村大地,这段人与蜂的故事,缘从何起?

“自小我就有一个田园梦,起初我在台山承包了一个果园,想种点不打药的有机果蔬,却被附近的村民当成痴人说梦,原因是不打药杀虫,作物压根长不好。”汪景安并没有因此丧气,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云南有用胡蜂除虫的做法,不打药,效果好。

为此,汪景安专程跑到云南,向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的郭云胶教授学习胡蜂养殖技术。详细了解胡蜂产业的基础、应用和前景后,汪景安坚定了发展胡蜂产业的决心。

“我刚提出的时候,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反对,大家都觉得养蜂是个需要吃苦且技术性强的行业,胡蜂蛰人事件也时有发生,我是一个门外汉,不好干。”汪景安面对质疑,并没有动摇,他坚信自己做的是对政府、对社会、对人民都有好处的事业。

2014年,汪景安在农业部门和属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台山端芬设立胡蜂养殖基地,创立广东互信生物科技公司,组建团队,选择优质的蜂种,将胡蜂产业的技术、工具、产品等规范化标准化,推动胡蜂产业发展。

技术获农户认可

胡蜂除虫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但未能解决繁殖和移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

每到年底,新一代出生的蜂王必须“越冬”,春天才会苏醒并进行繁殖。“广东的冬天温度比较高,当温度超过18摄氏度时,已进入越冬期的蜂王就会睡不踏实。几番折腾下来,蜂王的生产率大大降低。”为此,汪景安等人将胡蜂安置在温度低于18摄氏度的空调房内,利用恒温恒湿的环境,帮助蜂王越冬。

解决人工批量繁殖胡蜂蜂王、人工规模化培育胡蜂标准蜂群后,一只蜂王,两三个月内就可以从一个“光杆司令”,变成拥有两三千人马的“大王”。到了2014年5月,汪景安就已经繁殖出了几百窝蜂群。

虽然“初战告捷”,但汪景安明白,胡蜂最怕老窝被人搬动,只要受到惊扰,就会飞出来蜇人。害虫虽然除了,但飞行在田地旁的胡蜂又成为另一种潜在“风险”。

“我和郭云胶教授利用胡蜂夜盲、夜间归巢的特点,发明了一种可移动的诱导式胡蜂除虫技术,诱导胡蜂群在特制的蜂箱里生存,白天放出来除虫,晚上就飞回箱子里。一片田地的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后,就可以将其移动至其他地方,不仅提高了除虫效率,也确保了农忙时的安全。”汪景安说。

2016年,汪景安专门建立胡蜂科普示范园。入口处,是一对以胡蜂为原型数米高的雕塑,挺拔的身姿宛如两个“守护神”。步入其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水族馆式的观蜂通道,各种类的胡蜂群落分布两旁。通道的出口,是几片绿油油的菜地,直观展示着胡蜂除虫的成效。

渐渐地,汪景安的胡蜂养殖除虫控虫授粉技术趋向成熟,曾经观望或质疑的农户也纷纷认可了这项技术,开始亲切地称呼汪景安为“除虫大师”,在汪景安的指导下,农户也学会了如何和胡蜂安全相处。

创建胡蜂蜂疗体系

从2017年开始,开平市种植户李宗懋开始试验汪景安的胡蜂养殖除虫控虫授粉技术。“以前深受果实蝇、菜青虫等虫害的侵扰。在此之前,我一直采用除虫灯加生物农药的方式进行除虫,但仅能消灭不到一半的害虫。尤其是瓜实蝇这类虫害,打药后,没两天就又卷土重来。”李宗懋说。

“请”来胡蜂后,李宗懋的有机菜园多了一批天然的“植保无人机”。“引入胡蜂后,除虫效果明显提升,还提高了瓜果的授粉率,产量实现不小的增长。”李宗懋喜出望外。

汪景安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平均一窝蜂能管0.67公顷土地,每个月的成本也才10元。不仅能为农户省下买农药的钱,无公害蔬菜的价值也能翻番,胡蜂的蜂蛹、蜂毒、蜂巢等统统都可以卖,综合算下来,每窝蜂平均能为农户带来800元的收入。”

近年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西林科院等院所专家先后与汪景安团队达成合作,致力胡蜂除虫授粉项目的安全高效应用及推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均“驻扎”有汪景安团队的“胡蜂大军”。

胡蜂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成虫、幼虫和蜂巢都可入中药,主治惊痫、风痹、顽癣、癌症等,对医疗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也有着重大意义。“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胡蜂大健康产业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攻克了胡蜂采毒、胡蜂泡酒、胡蜂蜂疗等10多个胡蜂相关产品及技术,创建胡蜂蜂疗体系,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汪景安说。

自创业以来,汪景安便立下了“为生态而研!为健康而究!”的初心。“我此次参赛的项目‘胡蜂绿色健康服务连锁’,就是希望以胡蜂为链条和凭证,串联起胡蜂产业衍生出的绿色健康产品,形成一个平台和品牌,通过线上线下连锁结合的方式,让胡蜂绿色健康服务深入千家万户。”汪景安说。

汪景安的创业创新故事并非一枝独秀。谢国良从“IT男”到“新农人”,脱鞋下田成为“米二代”,将小加工厂一步步发展成恩平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东北小伙程浩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到江门创业海鸭蛋电商项目,短短两三年,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截至目前,江门累计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超5000人,一批又一批有干劲、有知识、有梦想的乡村人才正在让乡村发展日新月异,搭建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乡村振兴大舞台。

(原标题《江门一项目以初创组第一名闯入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 安全高效用好胡蜂这个田园“守护神”》)

编辑 刘桂瑶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