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光明区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和主阵地中的主阵地,将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结合《若干意见》,市交通运输局光明管理局充分利用交通大会战平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聚焦“外联内畅、品质引领、便利高效”,积极探索具有光明特色的城市交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光明交通跨越式发展。
外联内畅 构建畅达路网体系
坚持前瞻规划引领,紧紧围绕光明科学城、光明中心区等重点片区、重大项目建设需求,通过光明区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统筹制定“十四五”期间对外交通、公共交通、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计划,从湾区、市域及区内三个层面梳理,统筹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光明区综合交通规划及科学城空间规划进展情况,继续开展新公常路交通详细规划研究,优化区域路网,满足未来光明科学城交通发展需要;开展龙大高速(光明段)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课题研究,缝合龙大高速两侧用地,打造一条兼具休闲、景观、科普等复合功能的生态廊道;继续协调沙坪大道详细规划研究,计划2020年底编制完成。
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协调大外环高速建设和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等项目,推进深莞惠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其中,大外环高速光明区段完成土建工程形象进度92.3%,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正在开展方案设计;光侨布龙连接线光侨大道至长凤路(900米)已完工,正在开展一期(光侨大道至石观路)涉水安全评估、用地申报及可研修编相关工作;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建设已完成工程总进度63%,计划2020年底地下道路主体完工。
持续完善路网结构,推动光明区64条主次支道路建设,2020年计划完成26条,重点推进中心区“两横两纵”及光明北片区11条道路建设,构建畅达便捷的主次干道交通网络;打通长贵路(长松路-光侨路)、汇业南街等10条断头路,畅通城市交通的“肠梗阻”,改善片区微循环。
品质引领 打造安全舒适交通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积极学习借鉴交通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展光明区重要干道慢行交通优化提升方案,梳理辖区重要干道慢行系统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改善方案;精细管养道路与设施,聚焦道路交通品质提升,开展道路白改黑三年行动,对科学城及周边64条道路进行白改黑系统提升,推动全区道路白改黑全覆盖,提升慢行及附属设施品质;开展科学城范围道路路况较差的瑞峰路、西光月二路等6条道路综合修缮工程,修复破损路面,改善道路出行环境;清洗刷新南光高速通道桥(西环大道段)、龙大高速通道桥(光侨路)等8处道路桥梁,刷新面积25.5万平方米,努力创造安全、绿色、舒适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
光明区针对各拥堵路段和节点,从道路设计、公交运行、停车分布、交通组织、交通管理等角度出发,制定综合改善措施及方案。为提高道路交通网络的整体运行效率,因地制宜开展龙大高速楼村立交-公常路、松白路-光明大道节点改造,同富路-公常路、公明北环-公常路及松白路(公明广场-星湖路)路口优化,完善配套设施,消除路口安全隐患,服务科学城建设。
便利高效 解决多元出行需求
光明区践行“公交都市”城市战略,积极争取公交运力资源,切实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形成强基础支撑、优网络布局、高服务品质的公交发展态势。推动公共交通规划研究落地,科学优化公交线网、轨道线网,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公交场站、的士码头等配套设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多元化、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牵头开展6号线交通接驳规划,新增优化12条轨道公交接驳线路等13项任务,促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全力做好地铁6号线交通保障工作,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全区开展“停车难”专项治理工作,研究制定《光明区社会资本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补贴实施细则(试行)》,结合《光明区“缓解停车难、规范乱停车”工作方案》,通过建设“宜停车”泊位、立体停车设施及开展城中村围合式管理等九大措施,推动停车配建标准化、项目化、智能化、秩序化和出行绿色化,预计2020年新增停车泊位4028个,进一步解决“停车难”问题,方便市民开车出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光明交通运输即将迎来大投入、大建设的高潮期,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网络、格局加快成型期,交通现代治理体系全面构建期,市交通运输局光明管理局将以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更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人民满意交通样板区为战略主线,全力构建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的城市交通综合运行体系,为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贡献力量。
编辑 麦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