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新闻刷屏了各大网络平台。离家尚是少年之身的他们,归来已是报国之躯。71年后,阔别故乡太久的他们终于回家。而在深圳也有这样一家公益机构,一直致力于寻找、收敛英烈遗骸,为每一具遗骸进行DNA鉴定、建立数据库,让抵达过无人之境的英雄们,终归故乡。至今,已有21位英烈找到了其家属。
志愿者在收敛英烈骸骨现场。
在猪圈下,他们挖出了英烈骸骨
家,这个无论何时都充满着温暖意味的字眼,是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龙越基金会)的LOGO,也是这家基金会工作开展的主题:让老兵回家。这家从2011年成立的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抗战老兵关怀、寻找战争失踪者、让每位抗战英魂回家等项目。其中,“让每位抗战英魂回家”项目始于2015年。当时,龙越基金会工作人员和其他志愿者在缅甸密支那寻找中国远征军的遗骸。
志愿者在收敛英烈骸骨现场,细心小心地挖开泥土。
龙越基金会秘书长姚遥介绍,凭借着当地华侨的记忆,他们划定了可能埋有英烈骸骨的位置,而土层之上已成为居住地。因此,在垃圾堆旁、在猪圈下,他们挖出了遗骸和遗物,其中有欲用来写家书的笔、有妥帖安放着家人照片的相框。而如今,这些与它们的主人公一起,被遗忘在了异国他乡。
随后,龙越基金会又参与了云南省施甸、湖南辰溪、湖南平江等地的英烈遗骸收敛工作。截至今年8月,缅甸遗骸收殓347具,采样329具;国内遗骸收殓994具,采样806具;修建纪念碑14处,墓地23处。姚遥记得,当地有些孩子因少不更事,有时会将因雨水冲刷裸露出来的头骨当“球”踢。而如今,这些被遗忘的英烈们,终于有了妥善的安身之地。
因为战乱,他们失去了姓名
这还是只是英烈们回家的第一步。2017年,从事收敛英烈遗骸的云南志愿者在云南省施甸县一处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块极其简陋的墓碑。墓碑是一块石板,上面刻着“陆军新三九师一一五团第三营少校营长王春泉,生于河南省太康县王三宅村”等基本信息。随后,云南志愿者联系上了姚遥,希望龙越基金会能为这位军官找到回家的路。
志愿者在收敛英烈骸骨现场。
根据信息,姚遥和太康县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村中寻访。多番打听下,他们一行找到了王春泉的亲属,并通过家人的讲述拼凑出他生前故事。在离开家乡前,王春泉在一所学校教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村里人谁也想不到,王春泉一介书生,竟在第一时间弃笔从戎。在参军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参加过4次战斗,两次立功受奖,被晋升为营长。1944年,王春泉率领部队返回云南保山驻地后,因病重去世,安葬在了当地。
当73年后,王春泉的妹妹再次得到哥哥消息时,久久地抚摸着他生前照片,想起母亲临终前,还盼着自己的儿子回家。
姚遥说道,“这是众多英烈回家故事中较为顺利的一个。”而葬在异国他乡的他们,绝大多数因为战乱和岁月,失去了姓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现代科学技术指明家的方向
更多的时候,志愿者们收敛英烈遗骸,送往专业机构做DNA鉴定,为他们确定身份信息。姚遥介绍,专业机构提取遗骸上的DNA,通过大数据比对,可确定其三代以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志愿者们再结合当地历史、居民口述,逐渐缩小范围。
志愿者们挖出来的英烈遗物。
目前,龙越基金会为所收敛的英烈遗骸建立数据库,详细记录他们的DNA信息,为将来寻找亲属留下希望。至今,尚有961位英烈的DNA还未能得到匹配,有21位英烈则已找到其家属后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英烈能够回家。而我们也会将这件事情一直推进下去。”姚遥表示,“他们曾经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如今生活的安定。我们有责任,让抵达过无人之境的英雄们,终归故乡。”
(原标题《“让抵达过无人之境的他们,终归故乡”访深圳市龙越基金会“让每位抗战英魂回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