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打造与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住建“罗湖样板”
读特记者 冯庆
2020-04-19 21:16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罗湖区住建部门为企业防疫,给辖区80个工地送了10万个口罩;为复工复产,在短短两天内走访了112个高层楼宇和写字楼,发布了全市首个“傻瓜式”楼宇空调通风系统检查指南;为实现“透明物管”,开发了全市首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物管平台,央视作了专门报道;为落实深圳市“惠企16条”,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免租通告,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减免两个月的租金,由政府部门来为租户办理租金减免手续,减免租金总额高达亿元。

安得广厦千万间。住房是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在4月17日举行的新一期罗湖“双周发布”上,罗湖区住房和建设局局长马晓东做客罗湖档案大厦4楼罗湖新闻发布厅,作了《解码“住有所居 住有宜居”的罗湖实践》发布,解答了许多市民关注的住房方面问题。

“住房问题,事关辖区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全区营商环境提升,更事关罗湖全面振兴发展全局。”马晓东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与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进程中,罗湖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其相匹配的住房建设与管理模式,即在“住有所居”的基础上,通过监管与服务,实现“住有所管”,打造“住有宜居”的罗湖模式,打造与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住有宜居”的“罗湖样板”。

住有所居:在全市率先确定更新项目人才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规范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罗湖既面对着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又面临着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将引进大量人才,对住房保障提出更大的挑战。供需之间存在着矛盾。

近年来,罗湖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紧缺约束下建设筹集住房新路,以“保基本”、“重人才”为原则,实施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开工和筹集五年计划,不断破解老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应困境。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罗湖区共完成筹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9622套、供应9336套,努力实现辖区群众住有所居需求。

罗湖通过对全区建设用地进行摸底,挖掘可利用的潜力地块,将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作为筹集住房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严格要求各项目顶格配建保障性住房,为罗湖房源提供增量。

随着强区放权改革部署,罗湖区更紧贴民生需求,强化基本住房保障,推行公租房差异化分配模式。根据辖区保障对象的需求特点,增强公租房房源分配的合理性和针对性,缓解保障对象的职住失衡问题,提高保障对象居住的满意度。近两年,罗湖面向户籍在册轮候无房家庭配租公共租赁住房1036套,突破多年无力消解轮候库的困境;并首次面向先进制造业职工配租公共租赁住房200套,为实现辖区居民“住有所居”目标打开新局面。

通过政企合作、城市更新配建、“住房+补贴”双重保障、异地购买或租赁,罗湖多渠道保障“住有所居”。“十三五”以来,罗湖区面向企业配租人才住房3223套,发放人才货币补贴7786.7万元;年均发放廉租保障对象货币补贴300户,累计发放1667万元,对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兼顾解决人才住房困难,解决辖区企业人才住房后顾之忧,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制度方面,在对接市级政策的基础上,罗湖出台健全完善适合区情的制度,力争打造罗湖亮点。去年底,《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项目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罗湖在全市率先确定城市更新项目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规范,明确了住建部门、人才住房专营机构等各方职责,由此市民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精准找到相关部门,避免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更流畅高效。

罗湖还通过精简保障房审批手续流程、完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退出管理机制以及实现制度“可视化”,让工作规范化,规范了相关办事流程,从制度建设上为“住有所居”充分保驾护航。

“住有宜居”:在全国率先探索“互联网+物业公益法律服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住有所居”。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住有宜居”。一字之差,代表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住房方面,罗湖主要通过优化住房环境与公共配套设施、坚持“绿色环保”理念来实现“住有宜居”。在筹措房源过程中,罗湖会优先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齐全的区域,如与公交系统或轨道交通网络紧密衔接的万科泊寓。同时大力推进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周边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环境。

万科泊寓

值得一提的是,罗湖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建中突出“绿色环保”理念,探索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如罗湖区率先开展宜居示范社区试点建设,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项目将采用街区制、海绵小区等七大新兴技术规范,打造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示范社区”、“绿色生态型社区”和“和谐社区”。

罗湖棚改项目木棉岭片区效果图

对物业服务不满意、产生物业纠纷怎么办?小区设施老化、高空抛物问题谁来管?在物业管理领域,罗湖在全市率先推出“透明物管”,让阳光照亮业主心房。据统计,2017年到2019年,罗湖区由于物业管理矛盾发生的纠纷虽有下降,但是总体数量还是居高不下。罗湖区住建部门发现,让业主获得信息透明,让业委会运作透明,让物业企业服务透明,让行政监管聚焦透明,是当前深化物业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

对此,作为中国大陆物业管理的发源地和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的风向标,罗湖再度先行先试建立了“罗湖物管”数字平台,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和企业同步联管联动,有效解决物业监管、物业服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等问题,及时化解物管领域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推进物业行业“规范化、智能化、市场化”。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罗湖物业管理从传统管理模式正式迈向信息化、智能化行列。

“这个平台首先是信息查询便捷度高。很多小区的业主或者租户不知道业委会成员是谁,也不了解物业公司管理情况,一旦遇到问题,都不知道找谁来解决。现在,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物业服务企业合同、维修基金的缴纳以及使用、物业服务资金的使用、小区物业管理的其他有关信息。”马晓东表示,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这个平台也可以令其了解到业委会以及业主大会的集会、组成、概况等信息,第一时间察觉物业管理方面的不足,以便企业及时整改,消除矛盾隐患。

目前,全区已注册罗湖区物业管理信息平台用户的物业项目有1086个,注册率达到92.6%,对推广“透明物管”起了积极作用。相关物业项目补助的使用情况也将依法在这个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受到全方位监督。此外,这个信息平台还具有公共事务参与度高、5G引领数字化程度高等特点。

罗湖还积极采用法治护航,在全国率先探索“互联网+物业公益法律服务”,搭建了物业管理公益法律平台,建立24小时“不落幕”的物业服务纠纷法律调解平台——微信小程序“大律司平台”,全天候提供公益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开设物业管理“微课堂”,以物业小区为单位建立微信群,专门用于物业管理法规培训和学习,接受广大居民的法律咨询,已有500个物业小区居民加入。

罗湖成立物业管理专家讲师团,采用“线上+线下”、“集中+定点”“培训+走访”等方式,全方位为社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法律服务,成功调解23起物业纠纷;实施物业管理普法培训全覆盖,以《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修订为契机,每天在线进行40场左右物业管理培训,完成对辖区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处培训宣传全覆盖和对辖区近60万业主的物业普法培训,打通物业管理法治化“最后一公里”。

读特新闻+

实现全区物业管理5G化

记者:请问推行“透明物管”对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马晓东:推行“透明物管”有助于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业主了解物业企业的运行过程,相互产生信任,促进物业服务的良性循环。3月1日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我们以此为基础,引导居民小区推行“酬金制”服务模式。通过公开透明的物业服务及收费新模式,在切实解决住宅小区业主不满意、企业不盈利“恶性循环”问题的同时,有效提升业主自治能力,形成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平等对话、理性沟通的良好氛围。

记者:请问今年罗湖区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住有所居”举措吗?

马晓东:今年上半年我们将发出去2600万元的市场租房货币补贴,让那些受疫情影响而没有享受到免租政策的人才和低收入家庭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下半年,通过城市更新配建和市场租赁等渠道,推出深业泰富、银湖蓝山10号楼等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扩大罗湖“住有所居”的覆盖面。

记者:下一步,“罗湖物管”数字办公平台如何与5G技术相适应和对接?

马晓东: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今年下半年,5G技术将在深圳全面覆盖施行。罗湖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推动。我们的平台也积极调整模式,预先植入了最新的5G数据模块,可以说是为5G时代“量身定制”和打造。一旦5G信号全面覆盖城市以后,我们将第一时间与之相连接呼应,实现全区物业管理5G化,打造全国范围内第一个由5G技术支撑从而实现智慧物业管理的区域。届时,网络联通速率将极大提升,系统效率将极大提高,我们也会相应地增加功能模块,涵盖更多管理内容,尽可能实现平台一体化。

编辑 彭健雄

(作者:读特记者 冯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