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永凤凰“舞麒麟”成为宝安区“非遗”项目

记者 陈震霖 通讯员 瞿明光 蒋鸿飞 文/图
2017-02-27 23:52
摘要

记者今日(2月27日)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社区获悉,拥有200年历史的舞麒麟日前正式成为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

409656225708920031

记者2月27日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社区获悉,拥有200年历史的舞麒麟日前正式成为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

明清时期,福永凤凰一带就流行舞麒麟,每逢节庆日,人们舞动麒麟装点节日气氛,深受民众喜爱。该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富裕起来的凤凰人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社区出资成立了麒麟队。2012年3月16日,凤凰社区麒麟武术馆正式开馆,为辖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麒麟武术的平台,参加人员年纪最小的只有6岁,年纪最大的有近50岁。

而今,凤凰社区舞麒麟仍保留着传统的表演方式。表演时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开场后,麒麟会在大锣、小鼓、唢呐演奏的“三锤头”“首版”“送情郎”等乐曲的伴奏下,表演“麒麟出洞”“上山”“望青”“斗青”“踢青”“扑青”等套路,舞出麒麟的打滚、舔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以及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达人们祈求平安、丰收、欢乐和驱邪趋吉的愿望。舞麒麟之后为武术表演,南拳、弄棍、搬刀、舞尖串、辗藤牌、打虎叉、板凳等悉数登场。

麒麟舞具有岭南民间浓厚喜庆的民俗特征和崇尚礼义谦让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客家移民精神的传承和寄托。麒麟舞对研究当地客家民风民俗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麒麟舞在深圳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港澳台、海外侨胞也十分喜欢,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对增强传统节俗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事业,发展经济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随着舞麒麟成为区级非遗,这一民间艺术将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

编辑 多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