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首播 制作人董卿解读台前幕后

记者 杨媚 文/图
2017-02-19 22:36
摘要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又于2月18日亮相央视。

朗读者2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又于2月18日亮相央视。节目中,主持人董卿首次转型担任制作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首期节目播完后,董卿通过微信接受了媒体群访。

朗读者1

 明星被过度消费,素人更有惊喜

《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为“遇见”,节目中的朗读者,既有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这样的各行业名人,也有“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素人,他们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星素结合的方式?董卿说,最开始考虑的的确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从首期播出来看,董卿认为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比如‘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首期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

董卿说,自己选择嘉宾的标准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说他身上有些特别的品质值得我们弘扬。”

朗读者3

首当制作人是因为“自己喜欢”

谈到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的契机,董卿表示,最大的契机是因为自己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是时候去做一档真正自己喜爱的节目。“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也有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这就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一个特性相吻合的产物。我自己也对文学很感兴趣、对人也很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朗读者》并非单纯的朗读,每位嘉宾登台朗读前,都会通过现场访谈或影像来呈现每个朗读者的故事,并接受董卿的现场采访。董卿解释:“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会能够更有代入感,更能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李云迪在朗读者

李云迪在朗读者。

 文化类节目重在“唤起最温柔的记忆”

《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就像荧屏的一股股清流,接连掀起热议。这是不是代表,文化类综艺的春天要来了?

董卿并不这么看,但觉得起码这是个风向标。“在一些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类节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董卿说,首播前,有人觉得这个节目会不会老百姓看不懂?“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节目的最后一位嘉宾:大翻译家许渊冲,应该说是本期节目当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是他的讲述却引起了最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我觉得并不在乎大众是否熟悉并在乎他的事情,他的讲述能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他的可爱和执着打动了无数人。还有观众发现了很有趣的细节是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在泛娱乐化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说:“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一个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