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 | 《红楼梦》用药还原了那一段历史

张 麒
2021-08-24 09:58
摘要

《红楼梦》之所以是名篇,就在于它不脱离时代,也不高于时代,它客观实在,孜孜以求,给万千读者以客观、平实之感,而这正是伟大文学作品所必须具备的。

它客观实在,孜孜以求,给万千读者以客观、平实之感,而这正是伟大文学作品所必须具备的。

《红楼梦》中的洋药记载不多,鼻烟在当时亦视同药品,但五十二回之鼻烟瓶,即系宝玉为晴雯治疗头疼者,酸辣异常,惟用后,太阳穴仍未止疼,宝玉乃主张“越发尽用西洋药治一治”,遂命麝月往凤姐处取贴头疼膏子药名“依弗哪”者。“依弗哪”原名不详。其形状与用法尚略有所记,据谓“拿了半节来,便去找了一块红缎子角儿,铰了两块指顶大的圆式,将那药烤和了,用簪挺摊上”叙述过简,无法窥知其底细也。

清初在华教士,不乏以医药为传教入手之门者。惟平民对西医疑忌特甚,鲜敢身试。然康熙帝则尝服西药求西医。

《正教奉褒》载“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圣躬偶感疟疾,张诚、白进、洪若翰进金鸡纳(按即今译奎宁)。上派四大臣试验,给疟者服之即愈,四大臣又自服,亦无恙。奏闻,上遂进用,不日即康愈。上欲旌张诚等忠爱,因于六月初九日赐皇城西安门内广厦一所,并派内大臣饬工修整,以便修士居住”。

据清宫史料记载,允礽废立后,康熙沉入深痛中,心脏衰弱,心跳极速,卧病几死。罗德先修士进药痊愈,遂荣任内廷御医。德先为法国都罗斯人。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入中国,先居厦门,旋奉召入京。帝尝以不治之症验之,无不立愈,廷臣俱惊服。尝自制药品,求者甚众,曾为康熙帝治疾二次,一为心悸症,一为上唇生瘤。帝尝作十次旅行,历时各在半年以上,修士均随侍左右。帝颇感激,乃赐耶稣会士价值二十万佛朗之金锭云。以上两项材料所记心脏衰弱及心悸症,必同为一病。

康熙时京中有一著名西洋外科医师,即法籍修士樊继训,康熙三十九年入中国,曾为康熙一幼孙在病危时付洗,年约三四岁。修士卒,年仅三十九岁。《正教奉褒》谓继训奉派内廷行走。四十二年阴历十月十五曰“上渝赫世亨:‘据大阿哥所奏,樊继训病故,似此外科,委实难得,且人品亦优,深为可悯,朕甚悼之,尔齐集西洋人等,传此旨意,将大阿哥所付赏责之物以赐之,特渝。’十六日,赫世亨随广储司员外郎安泰,及茶膳房人员,将帮金二百两,大缎十匹,贡至西安门内天主堂。”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中医”盛行,民间人士有病袪病、无病强身都用的是中草药和中国医学方法。那时候,厉疾如癌症的很少,但采用中医的方法治大病也行之有效,只是疗效也慢些。这个时期的病理、医学着述甚多,朝廷也相当重视,如《本草备要》《医林改错》等。像《红楼梦》中,皇帝才重视、信奉西医,即使是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也是无法接触到的。人对自己生活领域的傲慢与无知,会更加固守自己的认知。他们认为,别人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西医都是瞎扯淡的歪理邪说,只有“中医”能一枝独秀,造福和拯救人类。

《红楼梦》之所以是名篇,就在于它不脱离时代,也不高于时代,它客观实在,孜孜以求,给万千读者以客观、平实之感,而这正是伟大文学作品所必须具备的。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张 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