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美古迹中看阿富汗过往和现实
韩一
2021-08-21 09:05

《阿富汗访古行记》 刘拓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在读刘拓的新书《阿富汗访古行记》前,许多人或许都跟我一样,以为这只是一本由流量和猎奇心理烹饪的阅读快餐。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这是一本读起来酣畅淋漓,并富含人文思考、耐人寻味的优秀游记作品。随着书中作者旅行的深入,读者的情绪也竟能随之持续高涨不衰:一次次地点的变化,一处处遗迹的到达,一串串人情的冷暖,“这些细节太过丰沛,它们从我的脑海中倾泻到纸上。”刘拓在书中后记写道,“客观地记录和调查,平静地接受旅途中遇到的种种故事,就已经足够精彩。”而旅行作家刘子超则评论道:“刘拓在此书中展露的好奇、敏锐、勇气和随遇而安的个性,让人想到众多伟大探险家的青年时代。”

阿富汗作为我们的神秘邻国,因为战争的原因,一直是多数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其实由于连年的战争破坏,相比于周边它并不以文物古迹见长,但因位置独特,历史上建都王朝众多,这里残存的古迹颇有特色。如贵霜王国的核心区巴尔赫留下了大量希腊化和佛教文明的遗迹,犍陀罗艺术发源于此;伊斯兰化之后,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都建都于阿富汗;帖木儿的帝国后期的赫拉特,形成了阿富汗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阿富汗本土的杜兰尼王朝和巴拉克宰王朝在坎大哈和喀布尔留下了大量近古时期的重要建筑。各大文明的印记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具国际性多样性的特点。直到今天,大国利益角逐依旧深刻影响着阿富汗的命运。

2014年和2017年,刘拓两次前往阿富汗,他对这些遗迹的详细考察令我们看到了阿富汗历史令人震撼的文明表现,而书中所配的诸多高清照片虽然精彩,但也只是冰山一角。

由于阿富汗局势复杂,作者的两次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教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土民情,也是令诸多对古迹不太感兴趣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作者不仅在这里见到了喀布尔巴扎里的鸟笼、坎大哈开斋时的邦克、贾姆宣礼塔下过河的溜索,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在宗教与世俗纠缠下不知让人以何种态度去面对的阿富汗社会和各色人群。可以说,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撕开了阿富汗这一世界上最复杂、最脆弱的一角,为我们展现了阿富汗内部的复杂多样性,饱含对过往和现实的思考。

举例来说,作者前后遇到的几位司机,侧面反映了不同民族和阶层对时局的不同态度和不同处世方法,中立、会英语的塔吉克司机胡赛尼与奸猾的阿桑显然不同。作者写到他在塔利班源地坎大哈的普什图人那里,令人意外地收获了旅途中最热情的经历:小商小贩的照应,陌生路人的问候,以及小伙儿阿卜杜拉的贴心陪伴。阿卜杜拉和他的朋友们对塔利班的不反感和同情态度,也反映了多数普什图人的态度。书中有些章节让人感觉惊险万分,当然,也有诸多美好轻松的世俗生活场景,如河边、山谷的旅游与野餐,并不会让人忘记这里隐藏的暗杀和街头爆炸危机。虽然本书以探访古迹为主,但这些穿插的当代生活体验,为我们理解异域提供了有益的视角。见识过,体验过,不妄加评判,这是作者对异域文化的尊重。

这些作者所呈现的阿富汗的精美古迹和精彩故事,是此书、此作者,也是阿富汗人的宝贵财富。刘拓的文字平实、严谨,没有任何花哨和俏皮的成分,不煽情也不故作深沉。有人会不喜欢这种平铺直叙,认为像流水账,其实这也是作者的选择。他希望能像自己最喜欢的游记作家伊本·白图泰游那样,尽量用数字、用形状等做客观的记录,在历史和地理的框架下,调查遗迹的分布和现状,线索清晰,材料扎实。

其实,本书更像是一部介于专业的考古调查报告和旅行文学之间的作品。但刘拓的直率单纯和对文物的痴狂,依旧从这样的文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因为被军人扣押耽误了接下来的行程,他竟能被气得哇哇大哭、毫不掩饰;为了及时赶回,他宁愿夜间跟随陌生人走危险丛生的巴米扬南线;在有士兵巡逻的加兹尼城堡,他竟利用士兵背过身的机会,轮番拍摄;为了看心心念的贾姆宣礼塔,能够和陌生的士兵一起空着肚子来回在10个小时的皮卡上颠簸……一个胆大、心细、专业、纯粹且随和的90后青年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作为一本游记,书中大量的景色描写也可圈可点,令人遐想、艳羡。

(原标题《从精美古迹中看阿富汗过往和现实 》)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