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国家中医医疗队深圳分队25名医疗队员在雷神山医院六病区完成战疫任务,在武汉市有关部门的欢送下回到了深圳。在武汉的44天,深圳分队以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赢得了雷神山医院的赞扬,以深圳的温度、深圳力度赢得患者的铭记,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46人,康复46人,以深圳特色的中医疗法将深圳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圳速度:54小时创建雷神山六病区
2月17日,深圳第三批支援湖北新冠疫情医疗队从深圳出发赶赴武汉雷神山医院驰援,抵达武汉驻地已经是次日凌晨两点。七点左右,医疗队队长刘禹翔带领医疗队员来到雷神山医院时,队员们都被现场惊呆了:即将接管的六病区还没有封顶,简易的铁皮房四处漏风,病房没有划分区域,没有任何设备;但病人却在等待深圳医疗队员救治。
“我们当机立断,分兵两路,一路规划病区病房,一路前去医院领取物资,我们必须立即将医院建设完善。”刘禹翔说,那一刻,党员带头冲在前面,肩扛背驼将物资一件一件送往病区,但是太耗时间了。
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刘磊认为,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为了节约时间,医疗队员又搭成人桥,将物资一件传递一件传递进入病区;搬运完物资后,医疗队立即分队分组,将各个病房分到小组,落实到人,逐个将病房设备安置完善。
“这时候,我们变成了水电工、设计师、装修工,忙碌着安置病房设备。”护士长彭思萍说,一边完善病房,一边布置病房,一边验收设备,一边测试病房负压,每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真的累并快乐着”。
晚上九点,完成病房建设后,医疗队员没有休息,简单吃了盒饭,立即投入院感培训之中。“不光院感培训,还有全新的医院使用系统的学习。”医疗队员谢嘉嘉插嘴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也没有想到战友们这么短时间就能融合在一起,像一个整体一样,人人争先抢着干活,最后将六病区建设得完全符合标准。
54个小时,完成所有准备。站在病房门口接诊病人进入病房时,医疗队湖北籍队员林笔的眼睛整个下午都被泪水浸泡着。看着家乡父老被病魔折磨,看着乡亲对自己感激的样子,林笔不禁想起自己被困在武汉的父母。看着这些和父辈一样年迈的老人,林笔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战胜病毒不负父亲的叮嘱:“这时候,湖北人就应该勇敢战斗!”
20日下午,将病区所有病床安置上病人,医疗队开始不分昼夜地忙碌,一心扑到战疫火线上。
深圳效率:“组合拳”呈现深圳中医特色
“当时深圳医疗队负责的病人中,有11名重症病人,其中2人不能自理,感觉压力还是很大。”医疗队管床医生李燕君说,好在刘禹翔队长在深圳三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针对病人进行辨证之后,很快就出台了深圳医疗队的治疗方案。
相对而言,深圳医疗队的治疗方案比较高效合理:将患者划分高风险、低风险两类;对高风险患者,及早进行综合评估、干预,阻止病情进展,通过辨证诊治,迅速开出中药,其中两人服药第二天就退热。一位中风后遗症老人十分衰弱,四肢冰凉,进食呛咳,已经大便十多天未解,几无进食,通过辨证,考虑为脾虚阳微,中焦郁积,予以人参四逆加大黄汤,一剂大便通,病人开始能进食。老人说自己又活过来了;之后,老人用一个半小时敲出一百多字不带标点符号的感谢信。“发病前七天没有进一点米水,现在启(起)死回生,有了希望。”
期间,队长刘禹翔坚持每天亲自进入隔离病房查房,亲自为患者把脉、查看舌像,获取第一手四诊资料,为患者制定精细的中医治疗方案,并亲自为患者进行针灸。护理组彭思萍、王海洋等几名医护人员,轮流整夜守在危重病人手边,24小时不曾合眼。
对低风险患者,主要病机是疫毒阻滞三焦膜原,此阶段通过辨证论治,抓住主线,用药调理病人症状,给病人退热、通便,恢复食欲,让病人身体机能恢复正常,再用“组合拳”的特色,形成以“清瘟解毒”为核心,以“涤痰宣肺”、“ 健脾益气”、“ 扶正祛邪”、“开闭固脱”、“解毒救逆”为合力的处方抗击病毒。
3月12日,两位重症老人出院前和刘禹翔合影。
直到3月1日,8位病人康复出院,3月11日,首批重症病人清零;3月12日,三位重症老人同时出院,医疗队员心里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事实上,深圳医疗队依据深圳三院抗疫的成功经验,结合武汉疫情实际情况,整理出深圳肺炎1号方(普通型)、深圳肺炎2号方(重型)、深圳肺炎3号方(危重型、后期肺炎难吸收)。组方突出了“组合拳”的特色,使得患者快速改善身体状况,并快速康复。
“针药并用的效果给病人带来信心,也让她们看到希望”据介绍,六病区病人大多是其他医院转院而来病人,也有经过了时间的治疗,因为转重才转院而来。以刘禹翔为首深圳中医医疗队员,在使用汤药的同时,还使用了针灸治疗方法,特别是一针见效的奇迹让很多病人充满信心,赞叹不已。
深圳温度:“医护给了我亲人般的关怀”
16床病人是一名中风后不能说话的老人,老人转院到雷神山医院之后,老人的儿子、孙女一再要求陪护,因为老人不仅不能言语,还不能自理。最初老人也不太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彭思萍耐心劝慰,并以实际行动感动老人家人:给老人喂饭,为老人擦洗身体,一点一滴的护理,精心的护理,不仅赢得了老人的点赞,更得到了老人家人的认同。直到康复出院,老人依然牵着彭思萍的手不肯放手,不愿意离开深圳医疗队员。
事实上,医疗队护理组成员大都具有护理重症患者的丰富经验,李水兰是医疗队年龄最小的护士,她一人就承担了21名病人的护理,照顾病人用药、针灸、进食,还要照顾病人情绪,小心观察病人心情状态,及时疏导劝慰。
在病房内,还有不少男护士,他们和女护士一样细心、耐心呵护病人生活、治疗。八段锦、耳穴压豆、揿针、热奄包、穴位敷贴等中医特色护理疗法,是深圳护理无往不利的绝招,不仅让患者情志得到调养,更帮助患者康复。
“深圳治疗方案是‘一分治疗九分护理’,因此,在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案中,护理是决定病人康复成败的关键。”刘禹翔队长说,六病区是亚重型病区,病人普遍年龄偏大,基础病多,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也多。没有家属和护工陪护,护理人员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要完成每日的临床护理工作,还要照料患者的起居饮食。除了工作,舱内护士坚持着六个多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纸尿裤成了大家的日常。
在病区采访,记者经常在病房门口看见,各种温馨提示,督促每一班都做到最完整没有错漏。也经常在采访途中发现,公交车上护士长彭思萍半坐车位上沉睡,公交车到站,司机不忍打扰,悄悄打开空调,让她多睡一会。
深圳质量:高效治疗深圳中医有担当
3月29日,雷神山六病区病人清零,深圳分队累计收治患者46名,其中重症患者13名,实现病区病人零死亡病例,没有轻症向重症转化病例。累计使用中药汤剂960剂,普通针刺170人次,耳穴压豆:610人次、八段锦:1980人次、穴位贴敷:480人次、开天门:24人次、刮痧:18人次、热奄包:98人次、皮内针:90人次、中药沐足316人次。获得病人表扬、感谢信60多次。
对于深圳医疗队的成绩,国家中医医疗队专家组副组长张忠德说,在雷神山医院,深圳医疗队展现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展现了深圳担当。值得赞扬,值得学习,事实上,因为疗效显著,深圳医疗队中医疗法一时间被推广到整个雷神山医院。
刘禹翔告诉记者,深圳分队取得的成绩是25名队员努力所致,特别是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刘磊总是冲在最前面,发现雷神山没有免煎中药,他利用下夜班时间,联系后方,最后在深圳市中医院领导帮助下,把常用的方剂做成颗粒,促进病人用药康复。
同时,战友利用深圳中医的针灸优势,除了通过药物排痰化瘀减轻肺间质炎症,还可以通过针灸降低患者的耗氧量。运用回阳针、腹针、平衡针等手法,可以缓解患者气促气短、呼吸困难、胸闷、失眠焦虑、心悸心慌、胃肠功能紊乱等各种症状,从而使得他们的供氧与耗氧达到动态平衡,提高血氧饱和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情恶化。
“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强大力量;旗帜无声,却能鼓舞磅礴斗志。”深圳中医医疗队始终以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展现了“深圳效率、深圳质量、深圳大爱”的特区精神。
“深圳,是我们在战胜疫情的力量”
3月31日,回到深圳,在总结汇报中,刘禹翔激动地说:“深圳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力量,我们在前方奋斗,后方给予我们极大力量和支持,让我们都斗志昂扬,勇往直前”。
刘禹翔在总结中这样陈述:从2月16日接到任务后,医院为确保医疗队顺利出征,发动行政科室同事及护士长们,积极筹备各种携带防护物资,细致到个人私用物品。从购买、分类、装箱、打包等,一直忙碌到下半夜。
2月17日临行前,易铁钢院长、黄彬书记反复叮嘱:不逞强、不逞能、不退缩、敢担当。医疗队在各方的护送下,带着200多件物资,坐上通往武汉的高铁。
入驻雷神山医院,后方更多的消息传来,医院为大家建立一对一对接人员,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妇联、卫健委、农工党委为家人送物资、送菜、送温暖,并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每天来电了解医疗队缺什么,需要什么;为医疗队解决口罩使用难题;让家人为队员写信,鼓励医疗队安心抗疫,安心音频为大家缓解思念之情,传递温暖。深圳市中医院易铁钢院长每天一个慰问电话:操心医疗队安全和生活。社会各界资助物资陆续送到:大到洗衣机、干衣机、衣服,小到食物,事无巨细,鼓舞医疗队士气高昂。
2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书记到驻地慰问,了解医疗队的困难和需要,听取了大家的汇报,鼓励医疗队发挥中医抗疫作用,中西医优势互补。
3月3日,深圳市领导联线慰问、鼓励说:“等到春暖花开,山河无恙,我们在深圳迎接你们凯旋!”
编辑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