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记者直击武汉战疫 | 我的战友张年清:一位六旬老人的最后一班岗

读特特派武汉记者 唐光明/文 何龙/图
2020-03-27 12:57
摘要

以60岁的年龄、30岁的精力和记者一起出生入死

到3月26日, 60岁的张年清已经在武汉战疫前线超龄“服役”一个多月了。他的工作职责就是保障记者的交通出行。几十天一起工作,张年清和记者建立了深刻的友谊,记者都亲切的叫他“老张”。

张年清为记者在武汉的采访提供交通保障。

尽管两鬓发白,但是在战疫交通保障线上,老张从不言苦,从不说累。不论是凌晨三点,还是午夜12点,一直坚守岗位,保障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拿到第一手新闻。眼看武汉即将“解封”,张年清说,想不到工作三十年最后一班岗竟然遇到了武汉战疫,也想不到这么快就获得了胜利。

第一次见到张年清是2月18日,虽然已经60岁,鬓发略白,但身体健硕,性格开朗,一副宝刀未老的模样。为了保障记者工作顺利开展,武汉市东西湖区港航管理处下沉干部,东西湖区交通局派驻酒店交通协调保障工作组负责人张永华,特意协调了老张为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的交通保障。张永华特意交代,老张已经60岁即将退休,尽管这是他最后一班岗,但是他要求坚持在一线工作。

张年清(中)与记者合影

当时武汉社会交通基本停止,记者采访除了跟随医疗队车辆,再没有其他出行办法。有了老张的交通保障后,记者工作变得如虎添翼。第一次坐老张的车去采访,是前往雷神山医院采访国家中医医疗队深圳分队进驻六病区情况。记者在病区内采访,老张在病区外守候,一直坚守到晚上九点,回到家里休息已经是晚上十一点。

还有一次,记者要跟拍医疗队的一天工作,老张也凌晨四点起床,在酒店门口等候记者一起出发。在路上,老张告诉记者,为了保障记者交通、全区医疗队交通通畅,武汉市东西湖区交通运输局统筹协调全区惠民公交车,打造“红色志愿车”全天候、24小时“贴身式、一站式” 专人对接服务,确保医护人员通勤“无缝衔接”,还有部分机动性小车、出租车保障记者、医疗队的临时出行。

张年清是东西湖区交通运输局第一批员工,曾经有机会南下深圳闯荡,但是老张故土难离,扎根东西湖区兢兢业业服务家乡。疫情开始之后,老张已经在办离退休手续,老伴也曾劝他别干了,辛苦了一辈子,既然已经退休,就退了吧。老张倔强地说:“不行!干了一辈子,最后一班岗,不仅要干,还要干好。何况现在疫情那么严重。”

“我和老伴说,没事的,大不了我死在外面,也要守住你们”。和记者谈起者件事情时,老张眼睛红了,泪水在眼眶打转,目光盯着道路前方。此时,他刚刚和记者从方舱医院出来,返回驻地。

一天,记者进雷神山医院忘了时间,出来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老张一个人守在雷神山医院第一道关卡外围,从上午到午夜,没有吃饭,看见记者出来,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出来就好,还担心你们出不来了。记者问到吃饭问题时,老张说没事,少吃一顿饭不会死,你们在里面风险很大,就是刚刚被老伴骂了,说在雷神山外面都不穿防护服,赶紧穿上了防护服给她视频看。

从2月18日开始,可以说张年清以60岁的年龄、30岁的精力和记者一起出生入死。忙碌时,凌晨三点起床,等候出发,第二天凌晨两点才下班回家。从方舱医院的日出,到雷神山医院的星空,从汉口医院的等待,到协和医院协同,从未缺席,从未迟到。

老张的外孙才两三岁,很牵挂他。每次闲暇时,总会和记者聊聊他外孙的调皮,孩子们的可爱。老张说,含饴弄孙,天伦之乐,就是现在他最想要的生活,等疫情结束后,他还要带着老伴四处走走,去深圳看看,去北方逛逛。“真的想去享受一下生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

联络组负责人张永华告诉记者,在保障医疗队、记者交通线上,还有很多像张年清一样的同志,他们克服自身困难,扑在交通线上,几个月不回家,甘心奉献,为方舱医院以及医护人员保障着物资运输“生命线”。事实上,为了保障包括深圳医疗队在内的医疗援助人员交通,截至3月25日,东西湖区交通局累计出动公交车辆9773车次、出租车辆3146车次,运送医疗物资103736箱,共计服务医护人员71824人次。

编辑 詹婉容


(作者:读特特派武汉记者 唐光明/文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