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在社区!南园街道非遗志愿者培训“看得见、摸得着”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徐丽
2021-08-11 23:18
摘要

8月10日,在新城市广场G层中厅,冀派内画第四代传承人万欢正在一笔一画教志愿者们学习内画的基本技巧。

“马上就是七夕节,今天我们非遗志愿者培训的主题就是内画——情人节的星空,这是源自于鼻烟壶的工艺。”8月10日,在新城市广场G层中厅,冀派内画第四代传承人万欢正在一笔一画教志愿者们学习内画的基本技巧。

“我是非遗志愿者培训班的老学员,差不多每周我都会来上课,上期课我学习满绣,这期课学习内画。”南国街道巴登社区的居民高女士表示,社区文化站经常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只要她有时间,她都会来参加,极大丰富她的业余生活,也培养她对非遗物质文化的兴趣。

“今天的培训非常有意思,让我了解了清朝时期人们是如何在鼻烟壶上作画。”20岁出头的李先生是培训班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他表示,今天切身感受到非遗物质文化的魅力,了解了瓶子里世界,真的很有意思,课堂上的作品他将收藏起来作为纪念。

万欢是深圳非遗协会的会员,2012年因为兴趣与热爱与内画工艺接缘。她告诉记者,为了让传统的手工艺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喜爱,她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流行的趋势相结合,在珠瓶里作画,然后制做成项链或者挂件,变成饰品,让非遗真正走进生活。

让非遗真正“活”在社区。南园街道文化站站长史巧云表示:“通过非遗在社区的培训课程,在社区建设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广泛培养千名社区非遗爱好者,从而吸引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入驻南园街道。”

据了解,南园街道文化站制定项目包,社区居民可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项目包涵了“绳编、剪纸、折纸、脸谱面具绘画、内画、满绣、麦氏传统奶茶、皮影戏”等8项非遗项目,专家也都是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满族刺绣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孙艳玲,国家一级编导、皮影大师笪建光,冀派内画第四代传承人万欢,麦氏传统奶茶传承人余庆池等都会亲临培训课现场,手把手传授传统技艺。第一期合计768课时,从今年5月份开始,一直将延续到11月份。

南园街道通过开展各种项目,培植南园的非遗土壤,让非遗文化真正扎根在社区,吸引更多的优秀非遗项目进来,让传统文化之花香溢南园。接下来,南园街道还将根据《福田区“公共文化进商圈”活动工作方案》,以公共文化活动的精准化、规模化、多元化供给,助力辖区商圈经济繁荣,使商圈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福田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亮点和重要阵地。

(来源:读创)

编辑 汪新林


(作者: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徐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