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 七星世居:伴竹而居雅意浓 七星照耀人丁兴

尹萌
2021-08-11 09:00
摘要

七星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五联社区竹头背居民小组,由巫氏一族于1800年左右建成。该建筑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因背靠小山丘七星岭,被命名为“七星世居”。

【名片】

七星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五联社区竹头背居民小组,由巫氏一族于1800年左右建成。该建筑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因背靠小山丘七星岭,被命名为“七星世居”。

七星世居于2012年被列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

七星世居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座颇为典型的四角客家围屋,但又别具一格。

与大多数围屋相同的是,它以祠堂为中心,呈三堂四横四角楼带一望楼布局,前后月池、禾坪,后倚小山,山上有风水林;与一般围屋不同的是,其大门并非开在正面中央,而是位于正面偏西,上书“七星世居”。围屋东侧另有排屋及大门,上书“凉勋门”。透过这一东一西两座大门,巫氏荣国公、新国公两兄弟开基竹头背的传奇故事仿佛穿越时光,定格在眼前。

俯瞰七星世居。

先祖鸿富

落户龙岗三百年

巫氏祖籍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因躲避战乱南下辗转迁到福建宁化。后子孙后代以宁化为起点开枝散叶,其中一支经广东兴宁、惠东抵达龙岗,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七星世居大门及祠堂外门两侧均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贤相家声远、武侯世泽长。其中,贤相指巫咸、巫贤,他们父子同为商朝名相。武侯指巫罗俊,他在隋朝动乱之际于福建宁化(时称黄连峒)“筑堡卫众”,而后带领民众伐木经商、开辟古宁化至长江的航运,并于唐贞观年间请得朝廷在黄连峒设镇,为后来宁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巫罗俊不仅被视为宁化的开山老祖,也是客家先民的代表,同时也是宁化成为客家摇篮的奠基人。

龙岗巫氏即巫罗俊的后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57岁的巫涛带领家人从惠东梁化过界坪迁至龙岗石窍(今龙岗区龙岗街道龙西社区)开基立业,现存龙西巫氏老围。巫涛有六子,其中次子巫廷异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传说,有一日一群人聚赌,忽闻山匪来袭,慌忙间四散逃走,大笔钱财扔在路边也顾不上拾。巫廷异胆子大,在山匪之前捡走了银钱,自此发了家,大量置办田产,一度到了石窍“家家门前都是巫家田”的规模。

清乾隆年间,巫廷异的五个儿子分家,均带着不菲资产自立门户,其中年纪较小的两个儿子巫荣国、巫新国看中了当时同属石窍(现位于龙岗街道五联社区竹头背居民小组)的一块宝地,这里背靠小山丘七星岭,有山泉水汩汩而来,取之不尽。他们在这里兴建新的村落,被本村后人称为开基始祖荣国公、新国公。

荣、新二公迁居之处竹林茂密,村民们便移植竹子把整个村子围起来,只留一个出入口,给村庄添设了一道绿意盎然的屏障,该村也因竹得名“竹头背村”。

七星护佑

兄弟比邻建新居

竹头背村背靠小山丘七星岭,新国公依山而建客家围屋,约于清嘉庆五年建成,命名为七星世居。世居东侧还有几排老屋及一座大门,名为凉勋门,为荣国公所建。

七星世居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本地居民称其为“竹头背围屋”。世居坐西北朝东南,为三堂四横四角楼带一望楼布局。门前有月池、禾坪,背后的七星岭现已改建为五联社区公园,茂密的植被曾是老围屋的风水林。

村民巫云瑞曾听族中长者说过一桩趣闻:新国公不大通晓风水之术,却在无意之间选择了一个风水极佳的宝地。七星世居开建时,周围其他姓氏都很紧张,每天观察围屋方位,最后看到它面朝东南,而不是正南,才放下心来。原来,据当时的风水先生探看,七星世居所在的方位主人丁兴旺,一旦朝向正南,周边其他姓氏将难以生存。即使面朝东南,不至于影响外族,但也足够强盛。后来,新国公果真生有六子,家族庞大。

七星世居内的祠堂赞绪堂所供奉的正是以新国公考妣为首的两代先祖。祠堂位于围屋中心,单间三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垮塌,又于1996年大修,因此内部壁画装饰一应俱全,但已不见古时风貌。祠堂两侧写有对联“派发平阳流溢汀洲宏系派,枝分粤岭衍蕃循峤广宗枝”,说明了巫氏一族的来历和家族壮大、人丁兴旺的愿景。

古宅沧桑。

祠堂左右各有一块空地,种植龙眼等树木,再往两侧则对称排列着数列斗廊排屋。与龙岗地区常见的客家围屋不同的是,七星世居内各列排屋之间互不相连,其间建有小径和窄小水道。据竹头背居民小组长巫星强介绍,七星世居利用七星岭的天然地势,从前至后,步步高起,不仅有步步高升吉祥之意,还修了水道引七星岭上的泉水流进世居。居民们的生活污水倒进水道后就被泉水裹挟而去,一直流到世居外的月池里,这样一来世居内部常年干净清爽。如今,七星岭上已无泉水,但七星世居背后墙上的孔洞仍在,从中可以窥见巫氏先祖“靠山吃山,引水入村”的生活智慧。

七星世居四角曾经都建有三层高的炮楼,目前仅存三座,檐角尚能看到精致的石雕装饰。在七星世居围墙外有一座占地面积243平方米的望楼,是民国时期在海外务工的巫氏筹资所建。

与一般围屋不同,七星世居的大门并非位于正面正中,而是在正面偏西,从大门进入世居,要向右行数米,再左转进入祠堂。这也是古人笃信风水学的结果。巫云瑞听族中长者说起过,七星世居建造之初,大门也是中规中矩地位于正中。但后来有风水大师点拨,要想改变同族之间一族强盛、一族衰弱的命运,必须将大门西移,为了追求公平,巫氏先祖真的将原来的大门封掉,在正面偏西的位置开凿了新门。

此外,七星世居大门并非平面,两侧不对称,东侧有一个明显向外凸出的圆弧。而不远处的凉勋门,大门处也非平面,而是刻意造了一个钝角,使门额凹陷进去,“凉勋门”三个字就写在凹陷处一侧。这一凹一凸有何深意,后人众说纷纭,但无疑都是从风水角度予以解说。

20世纪50年代初是七星世居入住居民最多的时期,约有400人。此后,居民陆续移居,到1997年,这里已无人居住,但逢年过节,或有红白喜事,村民还是会来到这里祭拜祖先。

崇文尚学

族中多有育人者

竹头背巫氏尊崇先祖,先贤治国兴邦、保家卫民、开拓进取的故事为竹头背巫氏子孙代代称颂。200多年来,祖训十则、家规十则传承不断。同时,竹头背巫氏崇文尚学,族中出过不少文人墨客、名师雅士。

七星世居里曾走出许多饱学之士。清光绪元年(1875年),新国公曾孙巫鹤鸣因勤奋笃学,年逾七十仍参加乡试,又德才兼备素有佳名,因而被皇帝恩赏授予“钦赐举人”的名号。获得这一荣誉后,巫鹤鸣任教于从化县学。当时,身为举人的从化县儒学陈梦梧留字称他“授徒拥百推前辈,说法三千醒众愚”,赞他教授众多弟子,讲经论道开启民智。据载,巫鹤鸣活到92岁,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老寿星,被视为有德有福之人。

如今,七星世居祠堂中厅一侧镶嵌着一块刻有“清光绪钦赐举人巫鹤鸣”的石制匾额,竹头背巫氏族谱收录了巫鹤鸣夫妇的画像,可谓流芳百世。钦赐举人虽然不是乡试高中的举人,但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嘉奖,有资格在门前设立旗杆。竹头背巫氏备感荣耀,在七星世居门前设旗杆,如今禾坪上还留有旗杆石。此外,因为这嘉奖难能可贵,与竹头背巫氏同宗的其他巫氏家族,也有不少凭借巫鹤鸣的钦赐举人身份在围屋前设立旗杆石,为家门增添荣耀。旗杆石被巫氏族人称为“状元石”,饱含巫氏对饱学成才的愿望。

清末,七星世居内又诞生了一位学识渊博、教书育人的巫氏子孙——巫素贞。他勤奋治学,少年白头,毕业于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组建为国立广东大学,系中山大学前身),是当时备受尊敬的大学生。1928年—1945年,他先后两次担任惠阳崇雅中学校长,任龙岗平冈中学首任校董,还在良井中学等校担任过校长。他的文学修养、治校水平备受认可,生平多有义举,深受乡邻尊重。可惜,他英年早逝,临终前留下遗言,被子孙视为家训:“不可睥睨贫弱,人人平等视之。”意为不能看不起那些贫苦的人,要平等地看待、对待每一个人。

其实,除了巫素贞给儿孙留下的“家训”,竹头背巫氏还有着自古传承的祖训十则:敦孝悌以重人伦,训子孙以端士习,积烝尝以隆追报,笃宗族以昭雍睦,劝农桑以资衣食,务节俭以备凶荒,善处事以息争讼,广积德以贻子孙,周婚丧以济缓急,恤孤寡以免饥寒。一方面强调孝悌和睦,一方面规劝族人勤俭向善。

此外,竹头背巫氏还有家规十则,明令禁止十大恶行陋习,其中包括悖父母以逆伦、忘名分以凌尊等。巫星强说,因为先祖曾为巨富,因而劝导后人不得贪赌、不得“抽大烟”非常重要,只有远离恶习、勤俭持家,竹头背才能保持民风淳朴,荫蔽后人。

麒麟舞动。

传承皆歌

子孙传唱龙岗情

在龙岗,有一种独具风情的客家山歌——龙岗皆歌。2019年,竹头背巫氏后人巫云瑞接过了传承龙岗皆歌的重任,在竹头背所在的五联社区组建了山歌队,走进周边学校教娃娃们唱皆歌,为古老的龙岗歌谣赋予新的生命。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歌曲,千百年来,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足迹,客家山歌也走向五湖四海,在各处生根发芽。在龙岗地区,有一种易学好记、朗朗上口的山歌,人人能唱,人皆可歌,因此被称为“皆歌”。

1952年,9岁的巫云瑞离开出生地马来西亚,随父母回到家乡龙岗竹头背村。年幼的他十分喜爱客家山歌,后来听到了龙岗皆歌,一听就爱、一学就会。当时,龙岗榕树头下常有人唱皆歌,无论是谁,只要想唱就可以登台,歌词常常是嬉笑怒骂信手拈来。台下的人齐声应和:“金牡丹哪!”“牡丹花,一对鸳鸯赛红花啰咧!”这两句人人会唱,气氛热烈。

年幼的巫云瑞热爱皆歌,爱的不仅是它热情洋溢的曲调、充满生活气息的歌词,更是龙岗平安和乐的氛围。“我的祖辈为了活命‘下南洋’,但在马来西亚生活得并不好,居住在深山中,家门口常有野兽出没,后来回国也是因为一次‘排华’潮。没想到生活在老家龙岗,会是这样安全、幸福,我和族亲兄弟们经常一起去赶集,唱完山歌在龙岗河洗个澡,一路玩玩闹闹回到我们气派的七星世居。”

巫云瑞曾在平冈中学任教,2005年退休以后,就一直致力于客家山歌的保护工作,一边搜集山歌史料,一边创作山歌。2012年,他被评为“感动龙岗”人物,2019年,他作为被龙岗区认定的龙岗皆歌传承人,潜心投入龙岗皆歌保护传承工作。如今,热闹的龙岗皆歌经常在七星世居一侧的五联社区公园唱响,嘹亮的歌声越过大围屋那历尽风霜的高墙,穿过檐角那褪去颜色的雕饰,与两百年前龙岗客家人的开拓进取遥相呼应。

(来源:龙岗融媒)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麦苗茵

(作者:尹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