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报告称,1-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但综合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
当前,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已经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势逐步向好。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在疫情的冲击下,有些行业和物资却保持增长,本期“晶数据”带你盘点,遇到“黑天鹅”,哪些行业做到了“反脆弱”?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7.9%;股份制企业下降1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1.4%;私营企业下降20.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6.5%,制造业下降1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1%。
在疫情的冲击下,有些行业和物资却保持增长,首当其冲的是医疗防护物资,口罩、发酵酒精产量分别增长127.5%和15.6%,值得点赞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许多企业都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如比亚迪等非医疗行业也都纷纷开设新的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医疗防护物资。
生活所需物资同样增长较快,易于运输和存储的冻肉和方便面分别增长13.5%和11.4%,疫情防控期间无法外出就餐,宅家吃饭成为大家的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高技术产品增势良好,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19.7%、45.1%、31.4%和8.5%。这与当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不无关系。疫情期间的人们纷纷开启宅家健身模式,智能手环等提供运动指标监测的高科技产品受到欢迎;其次,如今的智能手表、手环很多都提供心率异常和血氧饱和度异常远程报警功能,给不在身边的老人配一个也是当今许多儿女的选择。
基本原材料生产平稳,生铁、粗钢、平板玻璃、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增长3.1%、3.1%、2.3%和2.2%。全国采购经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月25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5.6%,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
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从主要行业看,金融业增长4.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8%,其余行业不同程度下降。
但居家却加快了以线上活动为主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0.1%,其中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电信、互联网软件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3.3%和41.4%,分别高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13.2和11.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平。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881亿元,下降2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249亿元,下降19.0%。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194亿元,下降43.1%;商品零售47936亿元,下降17.6%。
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呈现增长态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分别增长9.7%、3.1%和0.2%。1-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3712亿元,同比下降3.0%。
疫情期间的“宅”使得人们对网购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增长3.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0个百分点。
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41238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06亿元,下降15.9%;进口20832亿元,下降2.4%。进出口相抵,贸易逆差426亿元。
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6%,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1.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我国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0%和1.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30%。
正如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说: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而我们的国家,必将很快从疫情的冲击下重新复苏,从而成长得更加强大。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