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C2017 | 深圳野生植物约2500种

记者 林清容 通讯员 崔嵩 王晖 文/图
2017-01-06 01:23
摘要

作为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举办城市,深圳在举办大会上有何优势?深圳的植物“家底”有多大?在植物学领域又取得哪些显著的成绩?植物与市民的生活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记者将一一解读。

仙湖植物园蕨类植物保育温室一角_proc_proc

仙湖植物园蕨类植物保育温室一角

作为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举办城市,深圳备受瞩目。在举办大会上有何优势?深圳的植物“家底”有多大?在植物学领域又取得哪些显著的成绩,为植物发展做出哪些贡献?植物与市民的生活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记者将一一解读,带领读者走进渊博而又有趣的深圳植物界。

多个专科植物收集全国第一  基因组测序专业研究国际领先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组委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有能力、也有优势组织好本届大会。一方面,深圳历来重视城市环境建设,深圳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全市近一半的地域被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加以严格保护;另一方面,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市民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强。

张力研究员在苔藓苗圃_proc

研究员张力在苔藓苗圃。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之一,深圳会展业在质量、规模、国际化程度、软硬件环境诸多方面在国内领先,深圳又举办了多届高规格的高交会、文博会,特别是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市举办国际性重大活动积累了经验。

同时,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第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城市,非常重视植物学科领域的研究,仙湖植物园、深圳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仙湖植物园建成了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化石森林等二十多个专类园区,其中苏铁类、蕨类植物收集全国第一。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国濒危兰科植物物种收集最多的基地,共收集濒危兰科植物物种达900多种,活体标本超过100万个,还在濒危兰科物种的研究中发现新分类群。华大基因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国际领先,先后完成了包括水稻、胡杨、葡萄、黄瓜等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对其基因组成与调控、物种分子进化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深圳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产业链,建成了华大基因研究院、国家基因库光明现代农业生物育种示范区等一大批有影响的研发平台。基因测序的产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聚集了华大基因、袁隆平院士团队、迈瑞、海普瑞等一批高层次的团队、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

5种新发现植物以深圳命名 建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植物

深圳是我国南亚热带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深圳多位植物专家比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两本权威目录,对深圳的野生植物进行调查,足迹踏遍深圳各个山地、丘陵、海岸、湿地。去年10月份起,市城管局启动了深圳市珍稀濒危及重点野生植物考察项目,对深圳市全境范围内的珍稀植物、重点资源植物进行调查研究。

仙湖植物园管理处主任王晓明介绍,2004年,仙湖植物园开始编研《深圳植物志》,据历次深圳野生植物调查统计,目前我市有野生植物2500种左右,其中在我市发现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共19种,其中梧桐山、七娘山、羊台山、梅沙尖、排牙山和塘朗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郊野公园的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

此外,在历次考察中,科研人员在深圳发现了一些植物的新物种,为了纪念新物种的发现地,根据国际通用法则,遂以深圳命名该物种,它们分别是5种植物:深圳槭树、深圳香荚兰、深圳拟兰、深圳耳草、深圳假卫矛。同时,科研人员在1996年发现了一种苏铁属植物的新物种并在塘朗山上发现了该物种的居群,为了纪念仙湖植物园对苏铁科植物的保护工作,该物种被命名为仙湖苏铁。

记者了解到,我市十分重视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尤其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拯救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上,做出许多贡献。从2010年至2013年先后批准成立了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田头山自然保护区、铁岗-石岩湿地自然保护区,另外,为保护具有500年树龄的银叶树湿地,从国际生物谷规划范围中专门划出1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用于规划建设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还成立了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两个濒危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仙湖植物园作为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场所,一直致力于进行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孜孜不倦地收集珍稀濒危植物410种。比如,荷叶铁线蕨原本生长在三峡库区,数量稀少,后来由于三峡库区蓄水,荷叶铁线蕨的生长地被淹没了。2002年,仙湖植物园为了不让该物种灭绝,便引进至仙湖蕨类种质资源保育中心生长。

【读特新闻+】

人工繁殖桫椤研究保护“恐龙口粮”

桫椤是恐龙的“口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3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后因自然原因栖息地不断缩小,如今我国仅华南和西南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有少量幸存,其价值如“活化石”一般。深圳在桫椤的研究和保护方面走在前列,早在2002年至2005年时,梧桐山风景区便人工繁育出3000多株桫椤。

1995年,时任梧桐山风景区盐田管理站副站长的李芝华巡逻时偶然发现一群植物,与他在仙湖植物园所见的桫椤极为相似,一批科研人员立刻前往调查,发现这果然是极为少见的野生桫椤。1997年,经全面调查,证实梧桐山风景区共有野生桫椤约2000株,单株最高10余米,在数量和大小上都超过此前发现的桫椤。

桫椤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梧桐山的这次发现让科研人员大为振奋。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资源,2002年,梧桐山风景区立项开展了景区桫椤的生长观测、幼苗保护等工作,并启动了艰难的人工繁育。

“培育桫椤不像培育一般植树那样简单,桫椤是蕨类植物,不开花、无种子,没有现成小苗,首先要采集成熟的孢子。”参与培育的科研人员回忆道。他们将带有成熟孢子的叶子剪下,在室内放置1-3天,才完成收集。随后,为了寻找最佳的培育土壤,科研人员前后对比20多次,确定了出苗率最高的酚醛泡沫,这一发现后来被认定为繁育桫椤的核心技术。

研究成功后,到2005年,梧桐山风景区便培育出3000多株桫椤。这些苗移种到景区自然环境后,绝大部分生长良好。专家们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国内率先成功批量地生产出桫椤苗木,为我国桫椤的保护和利用探索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我国桫椤人工繁育方面研究的突破。

实际上,除梧桐山外,塘朗山也有“桫椤谷”。这些桫椤分布在溪边200米长的狭长地带,这片原生态的桫椤群落对桫椤树的生态研究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针对桫椤谷的生态保护已经加强。

打造“植物熊猫”苏铁 的“诺亚方舟”

说仙湖植物园因苏铁享誉四方不为过,而苏铁更得益于仙湖植物园,才能更好的生存。这一良好互动局面的形成,与仙湖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分不开,他们踏遍万水千山,搜罗了全球80%以上的苏铁品种,在仙湖为“植物熊猫”苏铁延续“香火”,建成苏铁的“诺亚方舟”,让市民和游客能看到这类地球上的“活化石”。

专家考察德保苏铁回归后的生长情况_proc

专家考察德保苏铁回归后的生长情况。

苏铁是现存特别古老、特别长寿、特别珍稀的种子植物,在植物业界有一句话叫“毁掉一株苏铁,等于杀死一只老虎”,在仙湖植物园始建初期,曾发现20多株属于半野生状态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仙湖苏铁”,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各方的支持下,仙湖植物学工作者全力以赴,一个“苏铁的王国”由此建立。

此后,科研人员先后到我国的海南、云南及美国、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等地进行了苏铁类植物的考察和交换,苏铁类植物的种类收集迅速增加,且在2002年,成立了“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拯救遭到毁灭性破坏,濒临灭绝的苏铁,通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该中心已成为中国目前进行苏铁类植物迁地保育和研究的最重要场所和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苏铁活植物收集之一。

时光倒回到1997年,德保苏铁首次被发现后,一夜成名,德保县境内2000多株苏铁锐减到了几百株,仙湖植物园从一株正在腐烂的树苗开始繁育,从2006年开始实施我国首个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回归自然项目——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经过6年多时间的努力,由仙湖植物园繁育的德保苏铁在德保县自然生长出新一代的幼苗,为珍稀濒危植物拯救提供经验。

如今在深圳,仙湖植物园的苏铁几近家喻户晓,去仙湖看苏铁成为深圳一大特色,苏铁盆景园等景观,也让市民、游客欣赏到古老植物的美。

深圳蕨类植物收集全国第一 馆藏港澳苔藓标本全国第一

除了苏铁,仙湖植物园的蕨类植物收集也是全国第一。自1997年起,仙湖植物园分别从全国各地引种蕨类植物,并根据这些蕨类植物原生地的生态环境,采用自然的栽培方式。截至目前,深圳收集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包括天星蕨、粤紫萁、荷叶铁线蕨、扇蕨、带状瓶尔小草、苏铁蕨和水蕨等30余种。在深圳,野生蕨类植物有黑桫椤、苏铁蕨、金毛狗等,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据了解,全国共有蕨类植物2500种,目前深圳已收集蕨类植物活体1000多种,成为全国蕨类植物收集种类最多的城市。一些从外地引种的部分种类已经应用在园林绿地之中,如观音座莲属植物。

2013年9月该园蕨类植物专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蕨类植物一个新科—爬树蕨科,这是目前为止由中国学者命名并被最新分子系统接受的第4个蕨类植物科,标志着该园的蕨类植物收集及研究水平已经居于国内外前列。

目前,该园正在向国家林业局申报成立“国家蕨类植物迁地保育中心”,目前已通过专家会论证。记者了解到,若该保育中心建成,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蕨类植物专类保育机构,也是我市第三个国家级迁地保育中心,还将使我市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具有三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城市。

2006年起,仙湖植物园开始苔藓植物研究,并进行苔藓植物标本的系统收集,如今,从无到有,仙湖植物园标本馆已收藏苔藓植物标本约25000份,成为广东省馆藏苔藓植物标本名列第二的标本馆。目前的收藏中,来自香港和澳门的标本是国内最丰富的,还与世界上20多个植物标本馆建立了标本借阅与交换关系。

同时,仙湖植物园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苔藓植物引种苗圃,除了对其基本的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以外,还开展了苔藓植物的园艺开发利用,走在了国内苔藓植物园艺利用的前列。此外,受澳门民政总署委托开展了澳门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工作,2009年出版了《澳门苔藓植物志》、《澳门苔藓植物名录》和《植物王国的小矮人》等3部专著;2013年 与华南植物园合作,出版了《广东苔藓志》;承担了《中国苔藓志》耳叶苔科、《深圳苔藓植物志》、《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植物卷)》等专著的编研工作。

建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 中国唯一的古银叶树园

古树名木是自然和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重要历史文物的一部分,经历岁月沧桑,传载了历史久远的信息,在大鹏坝光就有一片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其中有一棵银叶树树龄超过500年。在即将被开发时,市城管局对这片古银叶树重点保护,规划建设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

已被保护起来的坝光古银叶树_proc

已被保护起来的坝光古银叶树。

坝光古银叶树群落中,树龄超过500年的银叶树有1棵,树龄200年以上的近30棵,还有很多树龄过百的古树,这里常年栖息着50多种野生鸟类,具有极高的生态科学价值,其中夹杂着秋茄、桐花树等树种,与周边的海滩、湿地连成一体,构成坝光盐灶古银叶树保护区,被列入国家珍稀植物群落重点保护对象。

目前,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已完成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地形测量,项目建议书编制和报批等工作,该公园将保护银叶树及包括鱼塘水库的滨海湿地。规划目标为立足国际视野,发挥红树林名片效应,建设国际知名滨海湿地园、中国唯一的古银叶树公园、深圳高端生态会客厅。

编辑 若 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