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大鹏新区举办“面向群众没有围墙的‘四史’教育大课堂”暨现场教学精品党课研讨和集中发布活动。这是今年大鹏新区全面挖掘深化“四史”教育资源、自主研发精品现场教学课程、整合提升现场教学点、建设综合性集中教学平台、创新红色教育特色项目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是一片诞生过抗日英雄和改革先锋的红色热土,是传承着红色传统与爱国精神的革命地标。这里的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多处红色遗址历史意义重大、保存完整;这里的历史事件震撼人心,东江纵队司令部、广东省临委在大鹏驻扎近三年,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大营救、标志着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发展转折点的“土洋会议”、为广东解放保存革命火种的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等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这里的英雄人物群星璀璨,“抗日英雄刘黑仔”“满门忠烈戴屋巷”“改革先锋袁庚”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大鹏口口相传。
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对大鹏而言,既是独特优势,也是责任担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部署,大鹏新区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凭借建党百年东风,倾力打造面向群众没有围墙的“四史”教育大课堂项目,以鲜明的本土特色、多样的学习形式、专业的授课内容、浓郁的红色氛围,为“四史”教育赋能,推动红色资源转变为生动、鲜活、接地气的“四史”教育资源。
广东省委党校教师在袁庚祖居讲授党课
党委牵头,“一盘棋”统筹红色资源明确攻坚方向
大鹏新区锚定打造全市“四史”学习教育重要承载区的目标定位,发动“区街社居”四级党组织联动,按照“摸清家底、明确史实、找准定位、有序开发、规范管理、常态运作”的工作方针,高位推动新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一是对红色资源“心中有数”。以“务求准确、深挖细节、丰富内涵”为原则,挖掘历史填补空白,求证历史正本清源。紧紧围绕东纵抗日史、改革开放史两条线,开展红色资源大调查,对现有历史遗址、文物、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详细登记、合理归档;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对10处红色革命遗址开展了挂牌保护,并建立定期巡查制度,督促有关部门开展保护性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建筑测绘、建档各项工作。
二是让红色故事“言之有据”。各级党组织发动党员下社区,与群众拉家常、闲聊天,收集散佚民间的历史事迹和人物故事;派专人赴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查阅历史资料;与深圳东纵历史研究会、东纵联谊会的专家、老战士及后代建立常态化联系渠道,收集一手史实,确保大鹏新区红色历史可信、可感、有来源、接地气;引入专业团队成立史实挖掘小组,收录大量鲜活历史资料,打造书籍、历史纪录片、喜马拉雅音频“三位一体”的《大鹏红色革命口述史》,对每个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具体时间、事件细节做到清晰准确,从中挖掘出最能触动心灵的故事,从中总结出红色历史承载的精髓要义、揭示时代价值、提炼精神内核,全面展示大鹏红色基因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价值功能、发展规律。
三是红色资源运作“井然有序”。制定新区红色教育发展三年规划(2021—2023)和《大鹏新区红色文化“五进”工作方案》,对现有红色教育点从硬件、软件、周边配套、日常运营等工作上设定标准规范,从政策上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红色教育资源修缮保护、常态运作、改造提升的主体责任,做到持续投入、持续提升、“常看常新”。
集思广益,“精品化”研发现场党课串联红色景点
大鹏新区以打造经济发达地区的红色教育样板为目标,深入结合党史、侨史和新区实际,研发系列精品党课。积极争取入选中组部“党课开讲啦”活动,参评全国党员教育示范培训优秀课程和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精品党课。
广东省委党校教师在东江纵队北撤纪念公园讲授党课
党课主题突出时代性。结合深圳、大鹏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独特资源,找准新区红色历史与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结合点,自主研发8堂现场教学精品党课:“从‘革命战士’到‘改革先锋’——袁庚的传奇一生”“从‘东纵精神’到‘特区精神’”“指导华南抗战的政治中心”“有求必应,一呼百应——下沙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国防教育和历史传承”“大鹏的‘绿水青山’与深圳经济发展”“侨胞资源与国际合作”“蓝天下的安心学院与党员干部心理调适”。把握“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围绕达到传授知识、讲清道理、情感触动、思想境界升华4个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专题课程、现场参观、学员交流发言、专家点评等环节,循序渐进,打造有历史厚度、有理论高度、有现实意义、有学习价值、有切实效果的党课产品,让学员“不仅感动一阵子,而且记住一辈子”。
党课载体强调现场性。推动线下实地教学点与线上虚拟场馆并行建设、整体提升。针对线下实体教学点,大鹏新区结合精品党课策划和线路设计,对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做好展品收集、展览策划和软硬件建设升级。提升历史文物、场景还原、红色雕塑等可视化元素比重,修旧如旧,推进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场景复原、北撤人物雕塑以及文化名人大营救人物生平历史展馆、东江纵队队史展、东纵红色文化影像史料文物展等展馆展陈。针对线上虚拟场馆,新区与深圳广电集团强强联手,开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虚拟数字展馆,真实还原实际场景,精心制作讲解导览,深入挖掘历史细节,让大鹏的红色资源为更多的学员群众共享。
党课设计体现灵活性。根据不同受众设置不同授课形式和时长,实行“开放式”党史课堂、“分类式”课程选择、“菜单式”扫码学习、“自助式”线路安排,充分利用实物、场景和声光电技术,设计出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可感动的项目,增强学员的沉浸感、代入感。打造看得到文物、听得到史实、感悟得到精神的面向群众没有围墙的“四史”教育大课堂。
群策群力,“协同化”推进平台建设聚集发展合力
对标最好最优,以“一中心、多基地、全平台”为支撑,结合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提前布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形成红色资源聚集效应,打造全国知名“四史”教育品牌。
广东省委党校教师在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讲授党课
“一中心”:建设以大鹏新区党校为中心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综合功能服务区,突破新区没有区级党校的阵地短板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障碍,将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8个板块合为一体,采取“全域现场教学、党委集中领导”模式,学员团体在新区红色教育点上完现场党课后,可前往党的建设综合功能服务区开展集中授课、参观主题展览、举办研讨座谈,打造现代化、多功能兼具红色特征、山海气息和鲜明大鹏特色的党校,满足全国各级党政干部、党员群众学习需求的培训中心。
“多基地”:推动大鹏所城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沙鱼涌东江纵队北撤纪念公园等申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打造袁庚祖居、水贝书屋等改革开放史教育阵地,推动申报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启动戴屋巷红色历史街巷和沙鱼涌红色小镇规划研究工作,丰富红色教学资源。
“全平台”:与广东省委、深圳市委党校、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等党员干部培训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实现师资共享、学员共享;积极争取将大鹏新区列入省委党校、市委党校、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等机构的现场教学点合作单位,将新区打造为全国党员干部学习东纵史和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现场教学平台。
党群互动,“开放式”布设红色元素实现全域教学
作为深圳的“后花园”,大鹏新区拥有较高的人气流量,虽然常住人口不足20万,但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据统计,新区游客群体中青少年、高学历群体占比较高,其中35岁以下年龄段人员占比超过60%,大学学历以上占比达50%以上。让游客群体在游览、休闲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党史教育,对于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扩大新区红色教育对群众、游客的辐射面,新区坚持“没有围墙”的党史教育工作理念,将红色资源与休闲旅游、城市更新、市容市貌整治等工作结合,精心策划,形成叠加放大效应。
大鹏新区开展“榕树下居民党史故事会”活动
一是将红色资源融入城市文化。以互动感强、趣味性强的裸眼3D、动画游戏、视频投影、自助唱吧、H5二维码等现代化媒介,激发参观者自主学习兴趣;以原创东纵主题红色山歌、京剧折子戏、粤剧等表演,传播本土红色文化;在主要教育点精心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党群服务站和党建书吧,方便支部参观完毕后就近开展组织生活,零距离面向群众游客提供服务、开展宣传;配套开通红色巴士、完善交通路线、修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持续提升红色教育点承载量,不断扩大红色教育辐射范围。
二是将红色元素嵌入城市景观。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鹏新区的城市景观是面向群众游客渲染红色氛围、宣传红色理念的重要载体。新区始终将红色教育与城市更新、环境提升等工作同谋划、同部署,让新区的大街小巷成为鲜活的“红色教科书”。新区联手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对水贝村进行整体改造。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不仅主动注资350万元,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联合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和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派出讲解员,先后多次为本地社区讲解员、少先队讲解员开展现场教学培训活动。老旧破败的水贝村经过重建,成功变身为清净整洁、宜游宜居、设施完备的特色村落。在沙鱼涌红色小镇规划建设中,新区围绕“东纵精神”和“滨海风情”两大要素,力图恢复沙鱼涌“小北京”的历史原貌,打造滨海文化小镇、文创产业基地和爱国主义基地“三位一体”的国内一流红色教育生态旅游名镇。在葵涌河景观提升工程中,将红色革命文化贯穿其中,在上、中、下游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东纵发展历程,让群众游客在休闲游览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四史”教育。
三是将红色教育植入公共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拓宽教育覆盖面、调动学习自主性、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打造面向群众随处可学、随手可听的“四史”教育平台,大鹏新区创新开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鹏游扫码学党史”活动,将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广东临委旧址、土洋会议、东纵电台、大鹏所城等红色资源以及相关历史人物资料制作成二维码,邀请专业团队在32个现场教学点布设60个扫码标识牌,群众通过扫码一键进入“大鹏红色之旅”小程序页面自助浏览音频、文本和图片等红色教育资源,为学员、游客打造随处可学、随手可听的“四史”教育平台,提供开放式、沉浸式、自助式学习体验。
强化宣传,“品牌化”打造教育项目传播红色火种
大鹏新区面向辖区百姓量身设计制作了一批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项目,取得热烈社会反响,让红色教育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游客通过“鹏游扫码学党史”自助式学习大鹏新区红色历史
深入本地群众强化社会效益。打造“榕树下居民党史故事会”,邀请本地东纵老战士、老党员、革命后代在群众“家门口”讲述本土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组建政策宣讲队主动宣讲新区重点工作、民生政策,将区情报告给居民听,把政策宣讲到“家门口”,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大鹏新区借助小小故事会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党史怎么学、谁来讲、讲什么以及民生实事怎么办等问题,打造起新区“学史故事会、政策宣讲台、为民办事点、共建共享区”平台,受到辖区群众一致欢迎和认可,获得央视综合频道1分20秒的专题报道。
培养本土人才实现教学相长。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广大人民群众理应成为弘扬红色教育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鼓励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大鹏半岛作为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生活着许多东纵老战士和革命后代。新区借助街道党校平台,将“懂本地故事”“会讲精彩党课”的东纵老战士及其后代、社区书记、老党员,以及本地居民骨干纳入党课兼职教师、讲解员队伍,同时面向辖区青少年招募东纵小小讲解员,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课程,有效实现红色讲解队伍本土化、志愿化、常态化。这些群众向导热情很高,他们自觉排班,轮流“值日”,主动钻研红色历史、交流探讨讲解技巧,在学中讲,在讲中学。群众向导预约方便、讲解生动,获得广泛认可,其中土洋“小小讲解员”讲述东纵革命故事获评深圳市志愿服务“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用好媒体平台壮大宣传声势。大鹏新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面向市民游客用好用活各类媒体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作系列大鹏新区“四史”教育宣传稿件、影片、报道,拍摄展示新区红色资源优势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宣传片,围绕各个红色教育点制作一批“红色微电影”“微党课”,得到良好社会反响。
编辑 洪鹏辉 审核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