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近段时间以来暴雨连连,罗湖、福田等区出现不少”水浸车”的险情,使部分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而近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发布公告,将公开评选保险经纪机构作为服务供应商,以推进2022年巨灾险项目采购工作。
多年探索下来,深圳巨灾险保障灾种更多、保障范围更广,救助标准更高、这个“官方大礼包”的知名度已越来越响。
在巨灾险的探索上,深圳属于全国首创。2014年起,深圳开始实施巨灾保险制度,由市级财政全额出资购买巨灾险,以保障深圳行政区域内所有自然人在遭遇“天灾”侵害后得到救助保险服务。只要在深圳市内发生,因暴风、暴雨、地震等16 种灾害造成人身伤亡的医疗费用、残疾救助金、身故救助金等都可获得救助,最高额度为25万元,堪称是由政府撑起的一把“保护伞”。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自然人”意味着并非只有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得到保障,临时来深出差、旅游、务工等人员以及灾害中的抢险救灾和见义勇为人员同样也在保障范围中,充分显示出深圳巨灾险的普助性。
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巨灾险共救助4733人次,其中人身伤亡救助7人,转移安置4726人,支付救助理赔款约94万元,彰显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同时还安排400万元开展防灾避险宣传、灾害研究、基层灾害信息员培训、社区应急演练等防灾防损项目,旨在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分担灾害风险。
今年的深圳巨灾险,是由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太平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5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承保,并首次将深汕特别合作区纳入了新增保障区域。
业内认为,巨灾保险之所以作用巨大,原因在于可以让财政资金安排更加合理,在具备普遍的风险教育意义的同时,使居民获得补偿可以更加快速便捷。但我国的巨灾保险规模仍然较小,应在政府、保险公司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使巨灾保险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广。
一位不具名的保险业人士指出,国外巨灾保险的发展经验表明,巨灾保险基金是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有必要建立与巨灾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巨灾保险基金。“巨灾保险基金的建立方式、资金来源、运作模式和机构等问题,需要逐步探索并解决。”
(原标题《雨季来袭灾害易发 深圳巨灾险为市民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