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生活节奏忙碌,但不妨尝试停下脚步留意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发现,香港建筑的窗框、街边的摊档、天星小轮、电车......他们似乎都有着共同的主题色。
香港人生活节奏忙碌,尝试停下脚步留意身边的事物。窗框、街边的摊档、天星小轮、电车,印象中的老香港,它们大多都是军绿色。为何是军绿色?香港真的有这么多人喜欢这种颜色,会不会与政策有关,因为要配合政府实行“绿化”社会?
在湾仔街市摆档卖玉15年的吴婆婆对于摊档涂上军绿色,她诉说卖玉器的地方习惯配以绿色,“绿色耐看、又养眼,较温和不刺激,人们都容易接受啲啦。”
但不止是卖玉器的地方,似乎香港出名的大牌档都是用上绿色的油漆,吴婆婆觉得只是个人喜好。港媒东网曾就此向香港食环署查询过,该署回覆只要是合乎尺寸和防火规格,档主可以自由选择颜色。
究竟香港一些老建筑物甚至交通工具为何都选择军绿色?
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学部副教授李浩然博士就提供了一个答案,他认为是人们渐渐习惯就变成一个传统。“为何是军绿色?因为二次世界大战后,打仗剩下好多油漆,特别是用于军事车辆用的绿色、战舰用的灰色油漆。”
据李博士所述,原来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之后,香港经济复苏较慢,社会环境不好,没条件发展消费式经济,大众倾向购买实用性强及廉价的物品,尤其是政府要以经济为原则,二战后战争用的颜料较便宜,所以大多的公共事业都用上军绿色。
李博士当然不是在胡乱猜测,他认为外国在二战后亦同样有大量的油漆剩下,所以不难发现当年出产的汽车都是绿、灰、黑,这些与军事武器有关的颜色。
除了大牌档或是街边的摊档,博士亦举了不少例子,如渡海小轮、电车、旧款的山顶缆车或是60、70年代常用的火水炉都涂上军绿色。
天星小轮
旧山顶缆车
香港电车(叮叮车)
而香港人习惯选择绿色,原来与中国人“讲意头”的观念有关,“绿”字取其广东话音同福禄寿中的“禄”字相同,加上战后可以用的物资不多,建筑物的颜色大多以白、灰为主,绿色在当中就变得相当显眼。
除了绿,香港还有蓝,不过湾仔蓝屋变成蓝色只是巧合。李博士在湾仔居住接近10年,经历蓝屋的转变,由初时灰沉的典型唐楼,到97回归要翻新。
“当年回归这么大件事,肯定是要翻新的,但蓝屋本来要拆,但想一想还是别浪费钱,于是就看哪个政府部门的物料库存中有最多的油漆剩余,结果是水务署,水务署最多的就是蓝色油漆,反而救了这座大厦。”
李博士说,广东人追求意头,当时没有人喜欢用蓝色,因为蓝色令人联想起丧礼,有“死人蓝”的别号。这只“死人蓝”在四周灰灰白白的大厦中“鹤立鸡群”,人们久而久之觉得这只蓝很特别,就将它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逃过被拆命运。
来源 香港传真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