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以“红”助“绿” 争做“百优”社区!西田社区“源分类”app助力厨余垃圾“码”上回收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陈锦 姚思倚
2021-08-01 17:24
摘要

​近日,记者从公明街道获悉,西田社区借力党史教育学习契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红色”力量助推“绿色”分类,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垃圾分类从无到有,“源分类”app助力餐饮商户厨余垃圾“码”上回收,厨余垃圾回收量显著上升,分类投放正确率提升至90%以上。

近日,记者从公明街道获悉,西田社区借力党史教育学习契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红色”力量助推“绿色”分类,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垃圾分类从无到有,“源分类”app助力餐饮商户厨余垃圾“码”上回收,厨余垃圾回收量显著上升,分类投放正确率提升至90%以上。


多样化宣传,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热度

在西田社区党委书记陈庆强看来,推行垃圾分类要循序渐进,想让居民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推动必不可少。自推行垃圾分类以来,西田社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造势。线上依托朋友圈、片区楼栋微信群等线上宣传渠道,发布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小贴士、撤并桶倒计时宣传海报以及相关法规条例,从潜意识提高辖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意愿。线下利用网格员入户宣讲、发放宣传手册、在辖区显眼位置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电子Led屏24小时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示范音像视频等,从细节入手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居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养成。

“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在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时,很多居民并不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经过我们多次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现在居民们的分类意愿都有所提升,垃圾分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陈庆强表示,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新时尚”,更是一场“持久战”,每一名党员都要“走在前、带好头、作表率”,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助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多形式督导,强化垃圾分类落实力度

西田社区坚持发挥党建引领、凝聚、示范作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打造了一支由社区党员干部带队,多部门联合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巡查队伍,队伍成员每日定时定点对辖区内的餐饮场所、垃圾集中投放点进行巡逻监督。同时,结合每周消防巡查、环境日活动等契机,队伍成员在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站桶督导”,多形式强化督导力度,保证垃圾分类工作有效落实。

在督导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大部分居民的分类意识较好,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对“怎么分类”等问题存在误区,将纸巾等其他生活垃圾混投到餐余垃圾箱中。对此,工作人员坚持对垃圾分类质量差的居民群众进行分类知识讲解,并详细介绍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分布图,引导分类意识差的居民正确分类投放餐厨垃圾。对于部分不配合的人员,工作人员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劝导,面对面、手把手带动居民“愿意分”、“懂得分”,逐步地增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

“一键上门”,厨余垃圾“码”上回收

“我们的垃圾定时投放时间是7点到9点和19点到21点,但在日常督导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两个时间段并不能完全处理和投放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垃圾,导致垃圾分类成效不佳。”工作人员表示,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西田社区借助app、微信小程序等智能线上平台,居民们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实现垃圾分类“一键上门”,厨余垃圾“码”上回收。说罢,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源分类”app操作步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助‘源分类’app、小程序,商户们可在平台上预约厨余垃圾上门收取时间,待工作人员上门收运时出示预约二维码即可,十分方便!”

陈庆强表示,自垃圾分类推广以来,西田社区安排工作人员不定时在辖区各个餐饮场所向商户们推广“源分类”app和小程序,并指引商户进行注册和操作。经统计,现西田辖区新村、旧村、三角位共设有垃圾集中投放点17个,微信小程序“源分类”累计注册餐饮商户204家,注册率90%以上,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覆盖率100%,社区居民与各类商户主动分类投放垃圾意识增强,可回收垃圾量显著增长,绿色社区网格体系逐步形成。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汪新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陈锦 姚思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