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融湾入圈 | 参与“双区”建设,奋斗正当时

南方日报
2021-07-30 12:54
摘要

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深圳都市圈,深化与港澳广深等大湾区城市合作。

潮起大湾区,惠州竞风流!

今年上半年,惠州GDP为2226.58亿元,同比增长16.8%,两年平均增长5.7%;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8亿元,两年平均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1371.13亿元,两年平均增长为18.5%……

刚出炉的2021年上半年惠州经济运行数据,彰显惠州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同时毗邻正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惠州的发展得天独厚。

根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

今年4月30日,《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下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这是惠州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首个专门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惠州吹响了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号角。

大江大河,奔流入海;新城新貌,融湾入圈。

当前的惠州,正以奋斗姿态积极投入到“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以赶考的清醒坚定答好新时代的惠州答卷。

机遇来了紧紧抓住

开启新航程,拓展新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半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由此“双区”利好叠加,“双区”建设时代大幕开启。

“双区”建设,对于惠州来说是重大机遇。

翻看地图,从地理区位上看,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北角,南临大亚湾,毗邻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惠州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10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沉淀深厚;1.1万平方公里大地,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30余年撤地设市,城市日新月异。

河流山川,同宗同源,河流蜿蜒,一条淡水河串起深惠两城协力治水的勤劳故事,一汪东江水讲述着深惠共饮健康水的命运相依;南昆山、罗浮山和莲花山的灵气,共同孕育着粤港澳大湾区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构筑起“双区”生态屏障。

忆往昔,惠州与周边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往事。惠州的前身是惠阳地区,其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毗邻香港,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惠阳地区大力支持深圳特区的建立,1978年,首次提出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惠州与香港联系密切,7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是惠州籍。

看今朝,惠州融湾入圈,与周边城市的联动更加频密,深莞惠河汕五市正以深圳都市圈同城化的方式加速“合体”。地大物博的惠州是农业大市,已成为香港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惠州是工业强市,已成为深圳产业转移外溢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惠州是宜居城市,已成为深圳市民跨城置业安家的集中地,已成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和大花园。

机遇来了就要紧紧抓住。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惠州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责任感,深度参与“双区”建设,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跑出加速度。

聚焦重点持续用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面对“双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加速“融湾入圈”推动城市跨越发展,已经成为珠三角各城市当下的不二选择。

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加速“融湾入圈”?惠州聚焦重点,持续用力。

看交通互联互通,厦深高铁早于2013年底便已通车,捷运化改造更是实现深惠两地局部同城化,这还只是打开“一扇窗”,今年底即将通车的赣深高铁,以及计划2023年通车的广汕客专将让惠州拥有“三线九站”高铁格局,站站皆可连广深,惠州全域均被拉近“融湾入圈”第一线。惠州持续推动“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努力形成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的大交通网络格局。

看产业“项目为王”,惠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创新谋划“3+7”产业园区,破解城市产业零散、分散格局,高标准厂房、高标准园区配套加速建设,让企业出得深圳来,惠州就落得下,吸引产业项目纷至沓来。“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深圳总部、惠州基地”的故事在深惠两地频频上演。

看配套宜居宜业,好山好水好空气,惠州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山水林田湖海资源一应俱全,深惠多条断头路快速被打通,教育医疗环境持续改善,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加,城市风貌持续向好。

人随产业动,客随环境来。在深惠交接地带、在轨道交通的节点片区,在自然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住在惠州、工作深圳”或“住在深圳、工作惠州”已成常态,出行方式和基础环境的改变已然打破了行政藩篱,深惠同城已成群众日常生活。

这种双城间产业、人口的交互、融合,不再只是城市高密度产业布局升级发展进程里的新一轮更新迭代,更是新时代产业发展区域内生产载体和人员的自然选择。

惠州也有着这样的雄心。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最新公示国土空间规划草案就预估惠州到2035年城市常住人口达到850万人,实际服务人口950万。依托城市资源优势谋划远景周期城市人口破千万级,迈入超大城市之列。

找准定位练好内功

大湾区,大未来!

融湾入圈,惠州有条件、有基础、有策略。

当前,珠三角乃至全省各地都在抢抓“双区”机遇,各显神通加速融圈。这意味着,在千帆竞发的“融湾入圈”竞逐进程里,一个城市的长板、短板都将暴露在大家面前,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从容自信,惠州有着自己的定力。

今年2月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更加自觉地把惠州发展放到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推进,找准惠州在“双区”建设中的定位。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深圳都市圈,深化与港澳广深等大湾区城市合作。

于惠州而言,融湾入圈就是为了更稳定地谋发展。寻找深惠同城的发展新契机,轨道交通、优势产业等项目加快建设,做好产业转移和承接,承接深圳外溢的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助推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于惠州而言,融湾入圈也是为了更高效地修内功。在竞争中快速找到自己的短板,深化“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积力蓄力炼内功,探寻跨越式发展密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守护好山水林田湖海生态资源,完善交通互联互通,把惠州的丰富资源放到“双区”建设的最前沿。

于惠州而言,融湾入圈还是为了更精准地找定位。在推动都市圈同城化的过程中,城市更要理性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看到自身在同城发展进程中的优势和机遇,既看到“我需要”,也看到“被需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

惠州在《行动方案》中提到,惠州将构建世界级绿色石化能源基地、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要板块、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高端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并且提出了35条具体举措,这就是惠州的发力点。

中流击水,乘势而上。

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期待惠州的大未来!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