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炸!买了“学区房”不到一周学校竟搬走,法院这样判

深圳法宣号
2021-07-27 21:44
摘要

买学位房、学区房,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今天的这起纠纷就是学区房引起的。

暑假刚过半,许多家长已经开始感叹:“两个月怎么这么漫长”,要准备亲子游,要接送兴趣班,要督促暑期功课,还要提防熊孩子随时捣蛋。为了让孩子过一个充实的暑假,家长们心力交瘁、能量值告急......

尤其是对于面临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家长而言,在即将到来的升学季,为了让孩子能入读一所好学校,可谓是煞费苦心。

家长花146万买了“学区房”

不到一周学校竟搬走

2020年3月,王某夫妇在某地产中介公司的介绍下,看中了张某夫妇的房子,双方与中介公司一道签订了《房屋买卖居间合同》,约定房屋预售价为146万元,王某夫妇于当日支付定金6万元。

3月25日,王某夫妇和张某夫妇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及补充协议,重新约定房屋的成交价为145.8万元,王某夫妇于当日支付了119.8万元,加上此前的6万定金共计支付125.8万元。双方约定其余20万元于4月25日付清,房款结清当日交付房屋。

原本协议签订得清清楚楚,剩下的尾款也不多了,到期付款交房就完了,没想到就在这一个月时间,却出现了重大变故。

原来,王某夫妇之所以要购买这套二手房,就是看中这套房子是学区房,旁边有小学可以让孩子读书。

没想到3月31日,王某夫妇看到了该小学的搬迁公告,“学区房”不复存在,不仅孩子没法因这套房子上学,还面临房价暴跌的风险。王某夫妇于是联系张某夫妇,提出变更合同,以较低价格成交或者解除合同退还购房款。张某夫妇并不同意。

双方起争议,法院这样判!

两边都不愿让步,于是都将对方起诉至法院。

买家王某夫妇认为,二人购买房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学,如今学校要搬迁,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继续履行对自己不公平,请求法院判决变更合同,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房屋。

而卖家张某夫妇认为,在王某夫妇支付了大部分房款后已经对房屋产权作了变更登记,王某夫妇应该支付剩余20万房款及违约金。

两案并案审理后,法院认为争议的焦点为:涉案房屋的交易价格是否应当减少?王某夫妇是否应当支付购房尾款及违约金?

经过审理后,法院认为,在原、被告签订的《房屋买卖居间合同》《二手房买卖合同》及《补充协议》中,均未提及案涉房屋应为学区房或者是否可以就读小学等事宜;其次,虽然在房产买卖中有情势变更的相关规定,但该规定中的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情况。

而本案纠纷中,房价涨跌属于正常的商业风险,原、被告均应自担风险。

因此,王某夫妇主张将房价降低25.8万元成交并要求张某夫妇退还多出来的5.8万元购房款的诉讼请求没有依据,应当支付尾款,至于张某夫妇提出的违约金,因王某夫妇在知晓学校搬迁一事后一直积极协商,并非刻意拖延,故对此不予支持。

据此,法院判决如下:由王某夫妇向张某夫妇支付购房尾款20万元;驳回其他诉讼请求。

买了所谓学区房,学校却没了,怎么办?

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此,如果有特殊的购房目的,一定要在合同中进行明确,避免造成如上述案例中的后果,竹篮打水!

普法君此前也进行了总结,点击链接即可回顾:说好的学区房却没有学位?遇到无良房东怎么办?

在此更要提醒各位家长们注意,不要迷信所谓学位房、学区房,除了本案中出现的学校突然搬迁的情况,现实中还有很多开发商夸大或歪曲政策,捏造学位房、学区房事实出售房屋,或者买了房后学校迟迟建不起来,孩子依然无法上学的情况。买房是件大事,孩子上学更是一件大事,如果要将这两件事挂钩,就一定要全面了解政策,谨慎考虑,不要盲目“押宝”。

编辑 洪鹏辉 审核 刘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