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少女:郑毓秀自述》[法]B.凡·沃斯特 笔录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我的革命岁月:郑毓秀自传》 郑毓秀 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宝安是一块风水宝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人文积淀。与仰韶、马家窑、屈家岭、河姆渡历史同期的咸头岭人类遗址,充分证明早在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片热土上开创了可以媲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灿烂文明。近现代以来,在山河破碎、民族危难、社会巨变、思潮涌动的历史格局下,宝安得风气之先,成为风起云涌中国“大革命”的重要地区。在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宝安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精彩缩影。
业绩由一代代人创造和谱写,历史是一代代人镌刻和标注的。宝安这片热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两部传记的主人翁郑毓秀就是宝安儿女的杰出代表。郑毓秀,1896年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屋下村。她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位女博士,堪称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上的一代翘楚:
——郑毓秀五岁坚拒缠脚陋习,十四岁写信解除与两广总督之子订下的婚约; 1925年获得索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作为首位东方女性以平等身份登上西学东渐舞台。郑毓秀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司法部驻京调查委员,以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私立上海法政学院校长。作为《中华民国民法》编撰五人小组里唯一的女委员,具体参与民法典的编纂制定,在近代妇女解放、法制建设、教育发展领域建树颇多。
——1909年郑毓秀赴日本留学,不久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初期,她置生死于不顾,来往于天津和北京,为革命党人运送炸弹,并参与刺杀当时的清廷大臣良弼和内阁总理袁世凯,在加速清帝退位、促进共和的历史关头,显示了一个侠女的本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郑毓秀大义凛然,勇敢地参与阻止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徵祥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展现了一代女杰的爱国丹心。
郑毓秀博士(1896—1959)毕业照
——1920年12月,郑毓秀带领中共早期党员刘清扬等二十名女生赴法留学,并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周恩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刘清扬、陈延年、赵世炎、李隆郅(李立三)、邓希贤(邓小平)、何长工、李维汉、郑超麟等早期共产党人关系密切,对生活困难的勤工俭学学生多有资助。 1921年5月的天津《益世报》(周恩来此时任该报的海外通讯记者)的长篇通讯中对郑毓秀的资助多处称赞。向警予在1922年3月12日的信函中也高度赞扬了郑毓秀的义举。
魏道明、郑毓秀夫妇抗战时期在华盛顿
——在抗战期间,郑毓秀迭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司长、次长,她的丈夫魏道明博士任行政院秘书长。她的侄儿郑云(族名宝成)、侄女郑汉英均为空军飞行员,他们驾驶战机,鹰击长空,英勇迎战来犯之敌。郑毓秀最爱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她写道:“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由谁演唱或演奏这首歌,总是令我感慨万千,心跳随之加速,潸然泪下。令人泪如泉涌的是一种来自心底的骄傲,而不是悲伤忧愁。”1941年,郑毓秀的丈夫魏道明被任命为驻法大使,次年转任驻美大使(接替胡适)。1943年1月11日,魏道明以驻美大使身份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签订《中美新约》,宣布废止美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等,堪称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开创之举。此外,郑毓秀夫妇代表中国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筹建,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的提升,并与出席联合国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郑毓秀年少离乡,求学京津,负笈重洋,奔走国是,却始终珍视故乡家园,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数度回乡探视,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黯然去国,仍对乡梓故里魂牵梦绕。她在《来自中国的少女》中描绘宝安故家: “我们家过往的辉煌壮丽”,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想,我家这座大宅院,不妨看作是中国自身状况的一个象征符号。那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异邦人士认为,我们的国家衰老腐朽、破败不堪,但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灵魂是完整的。”郑毓秀的书中随处可见,对故乡满满的眷念与祝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郑毓秀的自述、自传译本的出版,以及这套郑毓秀研究书系的陆续付梓,恰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再次感受“振兴中华”的激壮呐喊和艰辛追求,抹去历史的尘埃,唤起一些不应该忘却的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讲: “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郑毓秀身上所代表的,正是无数仁人志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抛头颅、洒热血、救亡图存”的担当精神;所传承的,正是一辈辈宝安儿女“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基因。中华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灿烂不熄,就是因为这种情怀精神的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就是因为这些文化基因所铸就的民族脊梁顶天立地坚不可摧。
宝安湾畔,千年潮生;伶仃洋侧,风正帆悬。回眸西乡河,郑毓秀年少读书的绮云书室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当年的固戍码头更加宽阔坚固,成了大美西湾红树林公园的靓丽景观。市民徜徉其中凭栏听涛,远眺鸥鹭齐飞、海天—色,感受岁月静好,郑毓秀等一代代人奋斗的理想已经变成现实。伫立珠江口潮头,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粤港澳世界级大湾区崛起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空间之变、产业之变、创新之变、技术之变、格局之变,宝安又一次站在了时代风口,更需要始终不忘初心,从一代代宝安优秀儿女身上汲取奋斗的正能量,不断汇聚起再出发的磅礴力量。
我与刘中国教授相识颇早,二十多年间,教授一直致力于深港(宝安)历史文化研究,孜孜矻矻,勤勉耕耘,先后出版一系列卓有影响的著述;始终关注着宝安的人和事,多方考证、悉心整理,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不凡过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期,刘中国教授更不辞辛劳组织郑毓秀研究系列图书的翻译及写作、编撰,并嘱托我为这套书作序。我深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只会挽起裤脚干活,本应婉拒,但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宝安开启“大湾区”新征程的历史坐标下,深入发掘介绍宝安重大历史事件、传扬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精神,给后人树立典范和标杆,进而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来了,大地永存,使命永在。思虑及此,只好承命写下草草数言,谨为推介。
【作者简介】
姚任,男,汉族,1963年6月生,广东省遂溪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委书记。
耶鲁大学教授苏炜为丛书题词
耶鲁大学教授苏炜赠姚任联语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