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财经⑩|新东方等中概教育股为何雪崩?加重教育成本的商业模式自此无从成立
晶报记者 胡文/文 徐庆东/图
2021-07-26 12:42

7月24日对于一众中概教育股而言,是靴子落地的一天。

当日凌晨,美股周五全线收高,三大股指均创历史最高收盘纪录,道指史上首次攻克35000点关口。与此相反,以好未来、高途、新东方为代表的中概教育股当天股价腰斩,整体板块普遍大跌。

“好未来”当天跌去14.52美元,收盘6美元,跌幅高达70.76%;高途(跟谁学)当天跌6.06美元,收盘为3.52美元,跌幅为63.26%;新东方当天跌3.47美元,收盘为2.93,跌幅为54.22%。当天跌幅较低的洪恩教育,跌幅也达到了21%。

如果放眼到更长时间,中概教育股普遍在今年内就不断遭遇重创。仍以高途为例,其年内股价最高为149美元,周五收盘价已不足当初零头,足见市况之惨烈。

中概教育股连番下挫早有预兆,早在5月21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上,学生减负问题便成为重要议题。上周五的再度大跌,显然有水寒先知的味道。果然,7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新华社全文播发,一系列重大举措直指降低教育成本,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直接关乎教育培训类企业命运。

【一】

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这些指导原则,变成了中办国办“双减”的具体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双减”举措,此前教育部以及各省都出台过,但上升到中办、国办出台意见前所未有,其意义更是今非昔比。

让学科教育与金融资本脱钩,是《意见》的重磅举措。在“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这一要求之下,一些具体举措可以说招招直达要害。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

——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

以上规定等于对资本进入划了红线,将学科培训与营利机构划了不等号。

据统计,目前在A股、港股、美国上市的含有校外培训资产的上市公司共有24家。截至7月24日,这24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1500亿元。针对“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的规定意味着,这些上市公司或需剥离相关资产,若无法剥离的甚至面临退市的可能。

《意见》还大大压缩了一些培训机构“打擦边球”的可能,比如以下规定——

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

《意见》甚至具体到了做好培训广告管控,以降低家长焦虑,解决家庭痛点: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二】

如果打开中国政府网就会发现,中办国办关于“双减”意见发布距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只有短短的4天。该《决定》开宗明义: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并明确提出——

到2025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服务管理制度基本完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生育水平适当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服务管理机制运转高效,生育水平更加适度,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优生优育、幼有所育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适应,家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决定》提出,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适当延长在园时长或提供托管服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效解决“择校热”难题。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全面开展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改进校内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频次、费用等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平衡家庭和学校教育负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可见,中办国办关于“双减”的意见,也是对《决定》的迅速推进和落地。

【三】

为什么落地这么快?

7月17日,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就“人口形势与经济增长”所作的演讲,提供了一个时间轴线的观察。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势态,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占比13.5%。尤其是2020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触及极低生育率水平。

蔡昉认为,中国现在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在跨过高收入门槛(人均GDP为12535美元)前后,便提前呈现后人口红利特征,即经济增长减速超过合理的幅度。中国第一次人口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当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负增长,这是一个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已经给中国经济的供给侧带来冲击。第二次人口转折点预计发生在2025年,即总人口达到峰值,这将对需求侧带来冲击,从而影响中国经济潜力的长期发展。而《决定》则明确提出,到2025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生育水平适当提高。因此,2025年将是一个重要节点,时间和任务十分紧迫。

由此,降低“三育”成本,已经变成基本国策。这从《决定》直接取消社会抚养费而未限定是四孩还是五孩就表现得十分充分。今后任何加重“三育”成本尤其是教育成本的商业和商业模式都将撞上“南墙”。即便是与教育相关的房地产,比如学位房也将受到规治。这一趋势,未来将会变得越发明显。

(原标题《文理财经⑩|新东方等中概教育股为何雪崩?加重教育成本的商业模式自此无从成立 》)

编辑 陈晓玲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 


(作者:晶报记者 胡文/文 徐庆东/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