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渔业资源丰富,渔民喜获丰收。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西江日报讯(记者 杨丽娟)7月21日,记者从肇庆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经过多年的渔业资源保护,肇庆西江段的鱼类品种多样性有所提高,单船渔获量增加,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占比和重量明显提高。
7月1日今年禁渔期结束后,珠江水产研究所对肇庆市区西江段的鱼类捕捞状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肇庆西江段渔业捕捞的种类由2020年的31种,增加至2021年的32种,其中三线舌鳎和花鲆均是今年新增种类。2020年的单船渔获量约为10公斤/船,今年约为11.2公斤/船,比去年略有增长。
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专家李飞跃介绍,今年的渔获物以广东鲂、赤眼鳟、花鰶、鲮、鲢、草鱼为主,该6种鱼类合计占渔获物总重量的比例,由2020年的78.8%,增加至今年的79.8%,增长了1个百分点。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数量比例均为2.4%,重量由2020年的15.3%,增加至今年的21.8%,增长约5个百分点。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
“捕捞渔获的个体规格在增加,特别是赤眼鳟、广东鲂的规格,较之前增加较为明显,充分说明今年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有成效,维护了水生物种多样性,确保江河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市农业农村局渔业资源保护科科长植子荣说,这些都离不开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植子荣告诉记者,为保护好渔业资源,该局“保护+打击”两手抓。在保护增殖方面,每年加强增殖放流和修建人工鱼巢,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全市共增殖放流8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投放鱼苗近2400万尾。
近几年,全市推广人工鱼巢总面积近2.2万平方米,初步测算人工鱼巢粘附鱼卵超过8.5亿粒,推算孵化成鱼苗达6亿尾,促进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在打击方面,抓好禁渔期制度落实,加强打击非法捕捞,从源头上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增长,丰富水生生物多样化。
此外,严格禁止或限制在渔业水域内投放外来物种,加强禁止外来水生生物放生的宣传,有效保护了我市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
近几年,国家推行渔船减产转产工作,提前退出捕捞作业的渔船按一定标准给予补贴。我市积极落实渔船减产转产政策,通过减少渔业捕捞量,促进渔业资源的增长。
(原标题《西江鱼类资源保护取得实效 鱼类品种、单船渔获量、四大家鱼占比均有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