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活动走进龙华,党建引领如何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实习生 区诗韵 耿超逸/图
2021-07-22 19:41

重温以大营救为代表的红色历史和奋斗文化传承,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大浪时尚小镇发展历程,体会龙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成果......7月22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举办、龙华区委宣传部承办的,“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系列采访活动第七站走进龙华区。

来自中央、省、市等30多名记者组成采访团,用一天时间,用脚步丈量了深圳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大浪时尚小镇、龙华“社工村”及观澜版画基地等龙华红色地标和改革发展地标,循着龙华百年党史故事和改革开放后龙华人砥砺奋斗的光辉岁月,在下一个百年征程开启之际,龙华人必将承担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

采访团第一站就到达了深圳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里占地2800平方米,设有行政服务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26个功能室,服务群体实现了婴幼儿、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全覆盖。

据统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区每天服务约150人次;书画室、舞蹈厅等活动区域日均使用人数达400人次;图书馆日均人流量超过500人次,火热程度堪比网红打卡点。服务中心设施充分利用、座无虚席,从侧面反映了其设施配置和活动举办都切准了居民的“胃口”。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上午九点多,屋外雨过天晴,党群服务中心的合唱室内传来阵阵儿童们的歌声。这是北站社区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之一——“空巢儿童”暑期快乐营。此刻,他们手举小红旗,聚精会神地看着大屏幕上的歌词,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唱出心中之歌。10岁的周若兮告诉记者,爸爸妈妈上班时,就会和弟弟到“快乐营”来,“可以唱歌看书,最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耍,特别开心!”

快乐营活动不仅仅是看护孩子,保证安全,辅导作业,每年还举办十大主题活动,如“成长不孤单”快闪活动、小手拉大手、牵手文明家庭等。

回忆起最初办快乐营,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感慨万千,“刚开始那几年,找场地、借空调、借桌椅风扇,什么都借过,但老百姓特别需要这个项目,那我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做下去”。

对于城市社区党组织而言,为居民群众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是其工作的第一要义。为居民服务,北站社区在“双精”之上更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我们会把它坚持做十年。”何新生说。

此外,北站社区还建立党组织联席会共治机制,由党委牵头统筹辖区13个党支部和35个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构建党建引领“社区+车站+学校+商圈”共治体系,打造共商共议机制,组建社区治理联盟,创设“三事分流”工作法,实现“大事”党委主导快办、“小事”基层协商共办、“私事”互相支持帮办。开展“社区议案”大赛,用好“街坊评议团”、居民“市容巡逻队”等平台,推动社区的事情大家提、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实现居民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的积极转变,逐步形成社区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党建+社工”模式,开启城中村居民自治新篇章

北站社区居民议事、办事的同时,观湖街道观城社区大和村有一条社工街成了新晋网红打卡点。

站在这条百余米的小街望去,街边童趣盎然的威威乐园,实际上是糖水店老板敏姐家的店前小院;那一面亦景亦墙的垃圾分类艺术墙,是村里社工和居民们用捐赠的瓶盖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社区在退休老书记自家庭院的桂花树下画了一个年轮,记录他出生的年份,以及参加第一份工作、入党、退休的时间。如今老书记也时常在桂花树下,把党建引领奋斗文化讲给来这里的每一位游客听……几乎每一个景观、每一处空间,背后无不讲述着一个多方参与、共同襄赞的故事。

社工街只是社工村治理成果的一个缩影。观城社区在社工村编织了一张服务群众的“户联网”——把社工村划分为15个网格,把15个社会服务机构党支部建在网格上,通过组织党员、专业社工、社区网格员联动开展包楼服务,让服务更精准。居民们有了获得感,使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融合故事每天都在社工村上演。

王君妍还记得2016年刚来到大和村时,这里“街面破旧、道路拥挤,居住体验感不行”。现如今,路修好了,老人家和孩子都有地方休闲玩耍了。“我也常常来唱红歌、打非洲鼓,其乐融融的!”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两年前,观城社区大和村被选址创建全国首个社工村,恰逢观湖街道党工委系统谋划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生态树”项目,打造“一社区一特色”治理品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过不断摸索,观城社区逐渐形成形成“党建+社工”的社区治理路径。

“如今,社工村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观城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廖凤君说,有什么事居民都主动参与,都希望把社区建设得越来越好。通过培育群众家园意识,引导群众自发参与社区基层治理,让“来了就是观城人、身心安处是家园”这句话成为社工村的真实写照。

重现“胜利大营救”,传承红色精神的“活”课本

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一个个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名字,因一场抗战时期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与深圳龙华区白石龙老村紧密相连。这场大营救,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时光流淌,走进纪念馆,追寻历史的足迹,重温这一段党史上的光辉岁月。踏入纪念馆内,阳光透过广场上的百年老榕树,撒在地面,显得温暖而亲切。而广场上那“胜利大营救”主题雕塑、巨幅的浮雕墙,以及馆内一个个抗战时期的老物件,仿佛将人拉回到1942年初那场牵动人心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攻占。留困在香港的大批中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等,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搜捕,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龙华人民紧密团结,排除万难,护送茅盾、邹韬奋、戈宝权、于伶在内的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冲破日军封锁线,从香港成功撤离。白石龙村1号是他们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香港—九龙—白石龙”营救路线也是抢救文化名人最多的一条线路。

“被转移到白石龙的文化名人,停留时间最短的一周,最长的则长达4个月。随着大批文化名人被护送来这里,游击队在羊台山上搭建草寮,照料这些人士的生活。最后通过军民携手,成功将所有文化名人安全转移至大后方。”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执行馆长张紫歆讲述着。

这次大营救没有牺牲一个人,没有被捕一个人,是为“胜利大营救”。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从日军屠刀下抢救出来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

“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已经远去了,抗日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还在这里继续传承。

为了纪念“胜利大营救”这一壮举,2005年9月3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民治街道白石龙村1号落成开馆。此后又进行全面升级,全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纪念馆内设三个展厅,分别为一号、天主教堂和三号展厅。一号、三号展厅主要以图文资料、文物展陈和互动多媒体为主,以龙华人文精神、建立抗日武装队伍、文化精英香江蒙难、深入敌后秘密营救、安全护送回到后方和文化精英展才华等7个篇章,全面展现1942年历时近200天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

张紫歆作为新生一辈的执行馆长,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名誉馆长朱赤手中接过红色文化传承“大棒”,在参观讲解中不断推陈出新,让这里成为深圳回顾革命历史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也成为市民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活”课本。

引进时尚数字科技企业,打造新兴时尚产业高地

历史的车轮奔涌向前,改革开放后,龙华人民开拓进取,实现了龙华的沧桑巨变。

采访团来到大浪时尚小镇。几个月前,“智创时尚,数领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大浪时尚产业峰会(中国·深圳)在此举办,大浪时尚街也于4月29日正式开街。

大浪时尚小镇前身为深圳市服装产业聚集地,如今成为时尚创意产业集聚、企业总部汇聚的“原创之都,时尚硅谷”,获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国时尚服饰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时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中国服装区域品牌试点地区”等荣誉,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时尚特色小镇。

深圳市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建设管理中心主任曹宇昕介绍,大浪时尚街是深圳市十大文化特色街区之一,将努力打造国际化时尚街区,构建地标式商圈、特色商业街、旗舰店、工厂店等多层次商业氛围,形成以服装百家名店为特色的短途特色休闲场所,推动时尚商业、时尚活动与时尚消费紧密结合,丰富小镇业态。目前已有卡尔丹顿、音儿、恩裳、诗篇、十二篮等120余家品牌时尚企业入驻。未来,大浪时尚街将打造成为深圳时尚产品消费首选之地,区域时尚文化体验首选之地,全国来深时尚消费首选之地。

“在发展特色企业方面,大浪时尚小镇将引进时尚数字科技企业。通过今年的峰会,我们跟华为、阿里,还有腾讯,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签署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了一批项目。希望通过数字化的赋能时尚和时尚化的数字化改造,在小镇集聚一批为时尚产业赋能的时尚数字科技企业和为时尚企业提供全平台解决方案的企业。”曹宇昕表示。

天下英才也汇聚小镇。原清华美院书记、院长李当歧,武学伟、武学凯、赵卉洲等8位“金顶奖” 获得者,21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光华龙腾奖”获得者龚航宇等一批业内顶尖设计大师,纷纷在小镇设立工作室,拥有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师、商品陈列师等创意人才近千名。小镇还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孟建民、王石、陈大鹏等20余名专家学者,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目前,小镇已经形成了以“金顶奖”大师为引领、以“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为中坚力量、以“青年设计师”为新锐力量的多层次设计师人才体系,不断激发着小镇的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成为引领国内潮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设计高地。

铁笔丹心书写革命轨迹,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白墙黛瓦、石板路悠悠,听取蛙声一片……碉楼古井、水塘宗祠、客家排屋、农田花海、版画工坊在这里相得益彰,岭南特有的古村风貌在这里得到完整保留——这里就是深圳十大古村落之一的观澜版画村。

在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一行来到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这里被称为“深圳最美丽的村庄”,在原客家村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这里也是深圳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第一代版画家、深圳历史文化名人陈烟桥的故居正位于此。受鲁迅影响,陈烟桥立志投身新兴木刻运动,从此踏上了革命美术之路,通过木刻版画实现民族崛起的战斗,“与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悲现实之悲,喜现实之喜”。

一栋三开间白墙灰瓦,一小型禾坪、一口古井、一条自西向东的小河流,构成了陈烟桥位于版画村内故居的全貌。推开厚重的木门,可发现这间老屋里挂满照片,柜上摆满书信,一字一句讲述了陈烟桥的人生履历,呈现了陈烟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的模样,将木刻作品作为革命战斗的武器,追求“光明”,义无反顾的历程。

在陈烟桥的人生轨迹中,鲁迅是不得不提的一位重要导师。

他们相识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还寂寂无名的陈烟桥在“西洋木刻展览会”上,正式认识了鲁迅。在见面中,陈烟桥对于木刻画方面的深度见解受到鲁迅重视,并被推荐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也拉开了陈烟桥抗日历程。

在两人交往期间,陈烟桥创作的作品中,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民抗日的场景。在鲁迅的指导下,这些作品反响很好。如得到鲁迅点评的作品《拉》,人物造型严谨,作风一丝不苟,深刻体现了人民的力量。

陈烟桥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一位勇猛的闯将。他以刀笔为“枪”,关注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创作抗战漫画、宣传画,铁笔丹心书写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了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进步文化人召集的救亡会议,并到部队开展战地服务,绘制抗日宣传画。

今天的观澜版画村,已成为集版画创作、生产、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版画产业示范基地。它把现代版画工坊与客家古村落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漫步在基地园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闪亮龙华”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奋斗”——书画印艺术三人展、“百作贺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版画作品展”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红色展览,以不同形式展示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华日新月异的发展,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标题《“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活动走进龙华,跟随记者团们的脚步看看党建引领如何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王雯,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实习生 区诗韵 耿超逸/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