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日韩市场垄断 深企贝特瑞受央媒关注

记者 闻坤 吴德群 张程/文
2016-12-06 19:23
摘要

因为自主研发,瞄准全球,深圳一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企业——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下子火了起来。

因为自主研发,瞄准全球,深圳一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企业——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下子火了起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20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前来深圳采访报道这家公司,并在重要版面、频道和时段刊发、播出。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央新闻媒体围绕“电池材料领域的世界级企业”采访报道了深圳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事实上,贝特瑞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功突破日韩的市场垄断,在细分领域得以一鸣惊人。新华社在《做好“两极” 贝特瑞向世界迈进》一文这样写到:10年时间做到锂离子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可以为三星、松下、LG、比亚迪等世界级企业在电池原料层面提供定制方案。

bei

深圳市贝特瑞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质量产品走向全球

央媒聚焦了贝特瑞立足深圳发展、走向世界。新华社在电稿中特别指出,贝特瑞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是“技术出身、专注产品、追求品质”。

事实上,“技术出身”的贝特瑞拥有强大的研发DNA。目前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拥有研发人员223人,每年研发投入费用占公司营收的5%左右。而正是对技术的大量投入,贝特瑞目前拥有了10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并成为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单位。

新华社在报道贝特瑞产品能走向世界的原因时,采访了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雪琴。贺雪琴说:“公司创始人员都是技术出身,只想把所学发挥出来,做点实在的事,因为这份专注,保证了技术和品质,品牌才得到国际大牌客户的认可。”

也正是专注产品,让贝特瑞在十多年的“沉潜”后,赢得了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龙头”地位。数据显示,2014年,贝特瑞负极材料产量超过1.7万吨,成为全球四大负极材料生产商之首。2015年,贝特瑞负极材料产能超过3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30%,遥遥领先其他企业。其中,海外销售目前占公司总销售量的六成。

不仅在研发端发力,贝特瑞还积极向产业链上游进发。先后建立了以采矿、矿石浮选为主的长源矿业,以球形化和高纯化为主的鸡西贝特瑞,以特殊石墨化为主的山西和惠州贝特瑞和以负极产品化为主的深圳本部,拥有完整的从矿山到负极材料的垂直产业链。

追求品质,令贝特瑞拥有的更多的合作伙伴。在中央媒体的报道中,世界级企业三星、松下、LG、比亚迪等企业都已经成为了贝特瑞电池原料层面的客户。中新社在《世界级企业电池原料“中国定制”》一文中采访了曾经担任贝特瑞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的贝特瑞副总经理黄友元。他说,像三星、松下、LG、比亚迪等锂电池厂商对原材料供应要求十分严格,为避免出现较大的质量波动风险,2010年,贝特瑞打算把原有的研究团队扩建为研究院。

前瞻性大手笔投入实现“快半步”

贝特瑞的科技创新发展,体现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之路,这成为了中央媒体采访团报道聚焦的内在核心。光明日报以《贝特瑞:敢于改变游戏规则》详述了贝特瑞的创新发展之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创新必须“快半步”》报道了贝特瑞的发展理念。

重视研发投入,是华为、中兴通讯、华星光电等深圳创新企业最重要的基因。贝特瑞从零到负极材料全球第一的跨越,也离不开重金投向研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指出,与同行业相比,贝特瑞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专门研究院,并在首期硬件中投入近1个亿。正是这一创新的“快半步”,让贝特瑞在短短五年时间发展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新能源材料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研究院。

贝特瑞总经理岳敏表示,创新快半步,还要不断走在政策的前面。“研发的支出占了薪酬的一半,等于在用一个贝特瑞养着另一个贝特瑞。很多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在第一个阶段,而我们的研发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国家‘十三五’规划里立项的一些相关课题,之前我们已经扎扎实实在做了。”

“正如采访中我们所了解到的,贝特瑞秉持永远比同类企业‘快半步’的理念,在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大力投入,让企业保持了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来自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范云环这样说。

“贝特瑞的创新意味着研究方向的不断拓展并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在报道中指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直被日韩等国家垄断,正是由于贝特瑞十几年的研究和产业化经验,打破了这一局面,并成为全球最大供应商。光明日报在文中引用贺雪琴的话这样写道:“贝特瑞所取得的成就不在于赚了多少钱,也不在于占到了全球第一的行业地位,而在于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改变了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认知,中国企业不再是‘低质低端’的代名词。”

事实上,目前贝特瑞研究方向开始迈向锂离子电池先进材料开发、航空航天核工业领域先进材料开发及纳米材料和后锂电新材料开发等,而这些均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发上,我们只做有把握做到全球前三的方向。”贝特瑞研究院院长任建国指出了公司创新发展的方向。他表示,贝特瑞在硅负极材料研发上已经做到了全球全面领先,目前硅石墨复合材料等领域也有巨大产业化潜力,包括石墨烯在内的新型材料从成本到用量都处在产业化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新能源材料的最好机遇期已经到来。”

【读特新闻+】

深企携手瑞典企业 开发导热石墨烯项目

深圳的高端制造业为石墨烯在产业化、标准化上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昨日,深圳市先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导热石墨烯项目投资协议在深圳签约,由深圳贝特瑞、惠科电子和瑞典斯玛特高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开发的导热石墨烯材料成为该院孵化的首个产业化项目,有望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在签约仪式上,合作方之一、瑞典斯玛特创始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刘建影在汇报研究成果中表示,微电子小型化引起的热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电子系统需要更大的冷却能力,使用石墨烯可以使芯片热点工作温度降低25%,其薄膜散热效果优于商业胶,被称为“白色石墨烯”的二维六方氮化硼在微电子散热领域具有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据了解,在石墨烯前沿基础研究领域上,深圳已培育和引进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团队。去年7月成立的深圳市先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正致力于解决石墨烯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化所面临的共性和瓶颈技术问题。同时,深圳在石墨烯的储能和发热导热应用等领域积累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导热石墨烯材料的研发对我市多个大型龙头企业如华为、华星光电、大疆等在产品变革上起到了有力推动。

编辑 左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