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作弊啊!一边吃一边看手机!”
“这么安静,害得我嗝都不敢打!”
“随身带了包榨菜,打开来感觉像是夹带小抄”
……
听到这些“神吐槽”,你是不是会心一笑,心领神会?近日,深圳迎来复工潮,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深圳企业围绕吃饭这件小事,使出了“洪荒之力”。中国就餐,兴起了北欧式队形,公司吃饭有了科考感觉,有的人还发生了与机器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场面,你品品。
同学:报告老师,右下的同学在偷看!
老师:不怕,我们有这个!
一、北欧式排队
由于半导体显示产业生产制作的特殊性,TCL华星光电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春节期间生产线没有停工。为了加强防疫,员工每日两次测温,公司设置了隔离观察场所,返深人员隔离后才能上岗,也准备了充足的防疫物资。针对用餐,华星光电要求员工取餐时排队间隔在1米以上,并且在地上划出了1米间隔线。
采用类似措施的还有金大控股,员工需要按照地面数字的号码的顺序保持一定的排队距离取餐。北欧式排队,就这样变得深入人心。
二、食堂变考场
饭桌谈资,似乎已经成为我国源远流长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疫情之下,非常时期,减少交流才是正道。为了避免大家“交头接耳”,各单位各种软隔离、硬隔离措施走起。让食堂秒变考场。
“单人单桌、间隔两米,不许说话、吃完就走、有人监督!”这是奥拓电子食堂最新的就餐规定。员工感慨“一人一座,感觉很土豪。”
为了避免有“不自觉”的同学,有的公司选择在食堂小餐桌上加装了“一堵墙”。这样一来,同事就算面对面吃饭,也只能“猜猜我是谁”。
有的动手能力强的公司,比如金大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直接在食堂上马了“半包围”装置,每个座位前清晰的贴上了“温馨提示”,要求员工就餐对号入座,坐下后一直到吃饭前最后一刻才能摘口罩。员工戏称,“没想到在21世纪的单位食堂吃饭,硬是吃出了古代科考的感觉。”
三、微信接龙,分批用餐
非常时期,大伙儿轮流吃饭也是不少单位采取的做法。比如本小编想要在单位食堂吃午饭的话,大概上午10点钟以前,就得开始在单位群里微信接龙。原本可以供上百人同时就餐的食堂,严格分为四个时间段,员工一人一桌,分批就餐。食堂供应餐品也改变了过去多个菜自由选择的模式,变成了套餐制。每个人按照分配到的场次,分批用餐。同一批员工用餐完后,食堂对桌椅地面进行消毒杀菌,然后再接待下一批员工。
四、鼓励打包、全区配餐
在办公位上或者休息间里,各自就餐,也是非常时期,减少聚集的有效办法。而在外卖这件事上,深圳企业也玩出了很多花样。
目前深圳不少企业在食堂设置了专用打包台,鼓励员工食堂打包,拿了就走,避免在食堂聚集。
砸钱也是一种办法。顺丰很多员工是到处奔波的快递小哥,大部分网点没有配备食堂,疫情期间,许多餐饮店和没有开门,吃饭成了大问题。为此,1月23日起,顺丰就积极寻找各餐饮供应商,通过资质筛查、比价、食品安全性、便捷性考虑,实行了全区配餐,既解决了员工外出就餐的难题,又进一步提升员工特殊时期的安全指数。据初步统计,顺丰深圳实行全区配送餐饮30天以来,配餐形式日益多元化,早餐、午餐、速冻食品、面包等等,费用总计超过500万元。惹得吃得满意的快递小哥时不时发个圈:“公司福利真猛,不是M就是K……”,“我们就是别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公司……”
实际上,为满足集体用餐需求,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与市烹饪协会搭建了深圳集体用餐配送服务平台。平台上目前共有141家餐饮企业在疫情防间为我市有集中用餐需求的单位提供配送服务,其中包括24家团餐企业,剩下的均为社会品牌餐饮。 截止到2月25号,每日可接到近三万份的定单供餐需求。
五、机器人上阵
配餐配送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接触,也是防疫的必要措施。深圳作为科技之城,这种事情,当然也必须做得有科技含量。所以出现了机器人送外卖这种“硬核”操作。
在深圳湾科技园区,园区生态服务平台MyBay APP中最新上线了“园区外卖”功能,为园区企业提供园区专属的点餐服务,吸引了10多个品牌餐饮商家入驻。而送餐的重任,则交给了坎德拉(深圳)科技创新有限公司研发的30台机器人。其中,体积较大的阳光室外无人驾驶物流车负责从餐厅到楼宇的园区内的运输,体积较小的烛光楼宇机器人则负责楼栋内的送餐。操控电梯、自动躲避障碍物、自动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提醒取餐……凭借这些“逆天”神技能,它们每天可以提供500-1000份的无接触式送餐服务。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