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深港通南下买港股 抓机会时别忘防风险
记者 熊子恒
2016-11-26 04:05

万众瞩目的深港通终于要来了,证监会网站25日晚间公布消息称,深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2016年12月5日开始。这意味着内地与香港的互联互通又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内地投资者在港股投资方面有了更多选择。

小市值股票开辟新的投资机会

在资金南下的热潮中,获得开户权限的券商已在推进开户,内地投资者憧憬港股投资。

在原沪港通渠道下,内地投资者可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恒指综合大型股以及恒生中型股指数成分股两方面,内资背景的国有银行H股备受青睐。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沪股通下港股通日均成交前十大股票有8只是内资银行股,建设银行以2.847亿港元成交位居第一。汇丰控股和腾讯控股的日均成交分别达2.505亿港元和9470万港元。

目前,内资企业在香港市场已占有相当比重,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可投资标的。截至9月30日,内地在港上市企业数量达到982家,占比达51%;市值超过16万亿,占比达63%。目前,恒生指数50只成分股中有24只来自于内地公司。

在投资者积极参与港股通的过程中,内资占香港整体市场交易量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在2014年11月与12月,南下港股通资金占香港市场整体交易量比例仅为0.5%;而今年9月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4%。

深港通将于12月5日开始交易,其中的港股通渠道则拓展了港股可投资标的,包含了市值在50亿元以上的小型指数成分股,新的投资标的或将吸引更多的资金南下。耀才证券市场研究部高级分析员黄伟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深港通开通,旗下股份包括个别市值较小的股票,相信内地投资者对此兴趣较高,这或许可以吸引资金南下,造成南下资金强于北上资金的格局。

香港天元金融高级交易主任叶冠宏向记者指出,深港通拓展了投资标的,本次深港两地南北通道的热度估计都会超越沪港通。从板块来看,参考恒指半年来的表现,目前香港科技股估值和市值比较高,零售、医药部分公司市值偏小,未来成长比较看好。

深港通和沪港通资金是通过“密封渠道”往来,不会成为资金外流的渠道,人民币贬值未必会成资金南下诱因。

南下投资需注意市场差异

深港通开通后,投资者资产配置有了新的选择。虽然港股比A股便宜,但要想保护自己的“辛苦钱”,投资者还需充分了解两地市场的差异。

类似深市,香港市场同样有主板和创业板之分,截至10月底香港一共有1952家上市公司。如果以市值区分,10亿至10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占据最大比重。在投资者结构方面,香港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50%,海外机构投资者占比达31%,投资者比较看重上市公司基本面,价值投资是核心主线。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AH股品种是港股投资一大看点。不过沪港通开通两年来,AH价差不降反增,跟风炒作需注意风险。“深港两地交易制度与市场环境多有不同,即使未来AH股差价得以缩小也是出于市场炒作,二者很难形成平衡点,价难以真正缩小。”叶冠宏认为。

另外,在交易制度方面深港两地差异同样不小。港股实行T+0回转交易,允许一个交易日内反复进行现金或股票交易。虽然港股市场不设涨跌幅限制,联交所为防止个股股价短期大幅波动,在今年8月22日起推出了市场波动调节机制。这一机制涵盖了恒生国企指数共81只成分股。当出现价格剧烈波动时,会触发5分钟的冷静期,在冷静期内交易价格受到触发时5分钟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的上下10%范围的限制。

港股“风险”特别关注

港股的投资风险受到监管层面重视。“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两地市场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实践操作的差异,审慎评估和控制风险,理性开展深港通相关投资。”证监会方面表示。

在A股市场,因公司财务未能达标等原因,上市公司会被交易所警示风险。但在联交所上市的股票,香港市场并没有在证券代码前加入ST或是 *ST的做法,个股投资风险应引起投资者的重视。据悉,关于公司财务情况以及是否被交易所谴责或是处罚,投资者可以在港交所“披露易”查询相关公告信息。

另外,港股公司长期停牌的情况也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汉能薄膜自去年5月停牌至今仍未复牌,该股78%的买入资金来自内地投资者,大笔资金被长期冻结。

黄伟豪指出,按目前监管规则,具财务困难及长期停牌的香港上市公司可以进入三个阶段的退市程式。但若是其它原因停牌,如监管机构调查或会计问题,则并无具体的退市程式规定。当遇上这种情况,如果公司未能采取适当措施而恢复交易,香港监管机构有权对其“除牌”。“长期停牌的股票目前暂时没有合适退出制度,若要尽可能保护自身利益,则建议投资者确不可过分集中持股于某上市公司之中。”他说。

编辑 波塞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