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滴水穿石 “弱鸟”振翅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甘霖/文 何龙/图 罗健良 郑夏娜/视频
2021-07-14 21:25


位于闽浙两省交界处的下党乡,曾经被戏称为寿宁县的“西伯利亚”,是福建省宁德市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典型的一个注脚。

谈到以前这里有多穷,有“五无”和“三怕”是经常被老百姓提起的——

“五无”,是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和无政府办公场所;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因为公路,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正因为如此,下党的老百姓有了“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所谓怕大猪,就是因为山高路险,老百姓都不敢把猪养肥了,否则抬出去就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制度,“三进下党”,为下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5个地方分会场之一,下党到底变成了一幅怎么样的景象呢?7月11日开始,深圳报业集团记者走进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建乡之初增长了90多倍的下党进行采访。

7月14日,下党村鸾峰桥头,下党乡党委原副书记刘明华向率队采访的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一行动情地讲解当年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的情形。



开山筑路

昔日“走到哭”如今变通途




如今的下党村风景如画,青山环绕,碧水长流,民居错落有致,一派景美人和业兴美丽景象。

从深圳到下党,全程约1000公里,要先坐5个小时高铁到宁德市,再从宁德坐3个小时汽车。其中,从寿宁县城到下党乡,开车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43公里的盘山公路,路边山景秀丽,茶园郁郁葱葱。

这让人觉得,海边的经济特区和大山深处的下党乡,距离并不遥远。

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走路走到哭哦!”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介绍,在1991年之前,下党根本就没有公路,全乡仅靠一条蜿蜒陡峭的羊肠小道通往外界,从寿宁县城走路到下党乡要花一天的时间。

行路难,是下党人最苦涩的回忆;行路难,却没有挡住共产党人访贫问苦的步伐。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到下党乡调研。车开到平溪乡的上屏峰村,公路不通了。他就戴上草帽、拿上毛巾和木棍,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步行7.5公里,走了2个多小时到达下党乡下党村。

在习近平的大力推动下,宁德地委随后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32万元用于公路建设、40万元用于建设电站,以解决无公路、无电问题。

下党建乡3年后的1991年,终于开通了第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后来,土路变成柏油路,越来越多的车开进了下党。如今,下党乡已经有了5条通乡公路,10条进村公路,其中包括一条出省公路。

这一条条公路,大大缩短了下党与外界的距离,也打开了下党的致富之门。



旅游兴业

寂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



车一开进下党,就能很明显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

下党鸾峰桥是我国现存单拱跨最长的贯木拱廊桥。

青山连绵、凉风习习、河水潺潺,始建于明代的鸾峰廊桥飞架两山之间,公路一侧一栋栋土色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红色的灯笼高悬,一派“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


入夜,灯光齐放,绿水蓝波,五彩斑斓,整个村庄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巨龙雄卧青山绿水中,四射的光芒映红了半边天。7月6日晚,正是这美轮美奂的乡村夜色,出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直播画面上,惊艳了全球。

依托绿水青山和古建民居,下党近年重点发展旅游业,催生了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又为下党旅游注入了红色内涵,下党借势借力开发了红色旅游、研学游。

寂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下党乡美丽乡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人气就是财气,这茶馆真是给我带来了幸福啊!”说这话的,是下党村民王光朝,他在下党主街经营的茶馆就以“幸福”命名,每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

下党村“幸福茶馆”王光朝热情招呼过往游客。

老王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时自发挑凉茶的村民之一,是下党乡变迁的见证人,也是2019年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下党脱贫喜讯的6位村民之一。40多年来,老王夫妇种田、卖茶、卖农产品……到如今经营“幸福茶馆”,亲历了从贫困潦倒到走向幸福生活的全过程。

“幸福茶馆”,村民王光朝讲述当年下党村的脱贫故事。

阿公卖起了茶叶蛋,阿婆卖起了米花糖……一到吃饭时间,下党主街上的农家乐“下党人家”、“百口食堂”一位难求。据悉,下党乡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00多万,今年以来累计旅游接待突破15万人次。



产业帮扶

一个品牌让幸福的路走得更宽



走在下党,以“下乡的味道”命名的商铺随处可见,在这些商铺里,可以买到下党当地的高山茶和农产品,牌子还是“下乡的味道”。

这些茶叶、农产品,在网店上同步销售。

“我制作的手工茶打上了‘下乡的味道’品牌,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网上还是热卖。”幸福茶馆的主人王光朝70多岁了,也学会线上接订单、收货款,线下打包、发货。

下党乡通过创新实施“扶贫定制茶园”项目,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多方共赢。

“下乡的味道”,这个品牌是大有来历的。

2014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一篇稿件,题为《下乡的味道》,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跋山涉水进行调研的细节进行了报道。稿件将“一路上的披荆斩棘、汗水风尘,百姓自发送来的甘甜的绿豆汤”概括为习近平总书记“下乡的味道”,并号召党员干部都应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

何不尝试着将“下乡的味道”做成一个品牌,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服务的故事、思想和情怀延续下去?报道引发了当时在下党村任驻村书记曾守福的思考。

说干就干!2014年9月,下党村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为广告语,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多类商标使用权,并得到国家商标总局授权。以“下乡的味道”为品牌,下党村随即探索创新了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

下党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什么是可视化、什么是定制茶园?站在大屏幕监控画面前,下党供销合作者主任王菊弟介绍,这些监控画面都是实时的,客户通过手机客户端隔空对自己的茶进行把关。所谓“定制”,就是“只卖茶园不卖茶”,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以“每亩茶园每年租金2万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定制茶园,通过参与这个项目,茶园主每年可获得100斤生态茶叶回报。

目前“下乡的味道”已成为寿宁县在外最具影响力的“扶贫定制农业第一品牌”,产品也不止于农产品。“只卖茶园不卖茶”的扶贫新模式,成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会材料,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

尤为喜人的是,品牌效应的提升,让农户收入有了大幅提升,幸福的路越走越宽。来自下党乡的统计数据显示,“下党的味道”品牌带动寿宁全县生态农产品销售突破5亿元,通过品牌授权,实现下党村村财年增收10万元,定制茶园模式带动茶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2020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89元,是30年前的90多倍,1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下党人的幸福路越走越宽。

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说,下党将以成为峰会地方分会场为契机,加快推进全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手记

下党脱贫路上的共产党人

在下党,党徽几乎是随处可见的。

学习教育基地大楼外墙的最中央、路灯的灯罩上,还有很多南来北往游客的胸前,这耀眼的红色,总是熠熠发光。

从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小山村,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再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地方分会场之一,下党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幸福嬗变的背后,很多共产党人的故事被传颂着。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顶着烈日徒步到不通公路的省定特困乡——寿宁县下党乡现场办公。“习书记将换下来的白色汗衫挂在廊桥上,汗衫湿漉漉的,还滴着水。”30多年过去了,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难忘下党纪念馆里、鸾峰桥头,他一遍又一遍讲述着习近平“三进下党”的故事,以及随后而来的翻天巨变。

为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层基础,宁德坚持党建促扶贫,推动工作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干部队伍向脱贫一线下沉,2004年以来累计选派2340名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就是省里来的曾守福书记带着我们做了统一的规划,还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商标。”“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王菊弟曾经是下党村村委会主任,说到“曾守福”三个字专门加重了语气。

把古村落修旧如旧、把民居拿出来做民宿,还有拿出钱来把茶厂、合作社,最初群众是不理解的。挺身而出的,还是党员:下党第一家民宿85号民宿是党员办的,第一家餐馆下党人家也是党员开的。

2021年2月25日,下党乡党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6月28日,又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下党乡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民宿等旅游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自上而下的帮助,自下而上的幸福。”很多下党人都会说这样的话。夜色下,在河边搭起的休闲广场上,几位阿姨和一群孩子,伴随着快节奏的音乐和潺潺河水声跳起了广场舞,欢声和笑语在山间回荡。

为人民谋幸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欢声和笑语,对于为下党脱贫付出过心血的每一位共产党人来说,不正是最好的褒奖和回报!

【读特新闻+】

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始终做到“七个坚持”

宁德俗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曾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宁德经济排行一度处于全省最末位的困境。

下党的巨变,是宁德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全力推动扶贫开发的缩影。

面对全区百姓摆脱贫困的热切期盼,上世纪80年代末,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为班长的宁德地委、行署,以“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奠定了摆脱贫困的实践根基。

综合实力变强,丰满了“弱鸟的羽翼”,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3%、21.4%、17.5%、13.2%;人民生活变富,踏上了“幸福小康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29.65元提高到2019年的18022元,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

30多年来,宁德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众多游客在“滴水穿石”景观处拍照打卡,学习“弱鸟先飞 滴水穿石”精神。

摆脱贫困,宁德是如何做到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宁德30多年来“摆脱贫困”的探索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做到“七个坚持”:

一是坚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二是坚持产业优先、特色发展,唱好“山海田经”,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问题为导向,挪穷窝、换穷帽、断穷根,有针对性齐短板、强化弱项;四是坚持志智双扶、激发动力,抓住激发动力这一关键,帮助贫困地区做好“人”的文章;五是坚持大胆改革、创新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子;六是坚持深化协作、协调发展,注重处理好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着力在发展中加速脱贫、在脱贫中加快发展;七是坚持党的领导、压实责任,坚定坚决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深圳特区报福建宁德7月14日电)

编辑 新闻网-曹亮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甘霖/文 何龙/图 罗健良 郑夏娜/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