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董振华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理论思维和提升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浩如烟海,往往给人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再加上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难以坚持下去。我结合这么多年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体悟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学经历的感受,谈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深入经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搞清楚“前理解”。按照哲学解释学的观点,前理解是人们对某种观念、事物在理解之前,必须具有的自我解释状态,这是理解的必备前提和必要条件。前理解是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生成的,反映的是一种个人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读者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对于有的原著段落每一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它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这是因为读者缺乏对文本理解的基本前提,即前理解缺失。因此,一个读者要想真正读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就必须深入他们撰写这些著作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进行情景还原。 第二,体悟经典作家的崇高价值追求,悟得透“所以然”。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解放。但是,为什么说这是他们的根本价值追求,他们为什么要主张这样的价值追求,我们为什么要坚信这样的价值追求呢?我们必须通过研读经典,去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如何统一的,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譬如,阅读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们能够找到共产主义者的“初心”。虽然这篇作文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作品,里面还有宗教相关内容,但是其所宣示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是和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后相比较,其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路径有所不同而已。“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这就是马克思对人生价值追问的深刻回答。那么,他又是如何论证这样的价值追求,使其建立在真理性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呢?我们可以从其他经典著作中得到启发和找到答案。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告诉我们,他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人类解放。大写的“人”,不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而是一个站起来的人、一个解放了的人,也不是单个人或者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甚至是整个人类。和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人类解放视作一个不断革命的历史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只有用真正科学的、彻底的“人”的理论来说服人,才能够掌握群众,进而转化成为人类解放的现实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也就是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真正觉悟了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现实地改变现存的生活状态,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才能够在革命性的历史运动中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第三,体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的强烈问题意识,善于聆听时代声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根本上反对空洞的理论活动和理论说教,而是强调现实的革命实践。他在使用“哲学家”和“理论家”这些概念的时候,往往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马克思反对离开时代问题进行纯粹的理论思辨,把那些脱离时代的理论家称为“哲学家”,进行批判和嘲讽,时常以“真正的理论家”“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等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立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是为了学术的建树和理论的兴趣,而是为了人类解放这一根本价值主题,根据时代问题的需要而写作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深刻的问题意识。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必须深入著作的历史语境中,用强烈的问题意识去把握经典著作所针对的时代问题,否则就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甚至成为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理论家”。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在思想性与时代问题的互动对话中完成,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强化问题意识,正确审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但是,它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必须关注这些时代课题,并为探索解决它们作出思想贡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原标题《夯实“底” 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