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说”老党员口述史]王成孝:党龄“50+”,耕耘北大荒廿六载

龙华新闻在线
2021-06-30 10:40
摘要

本期报道,让我们一起倾听老党员王成孝的故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建引领奋斗文化成为龙华精神内核,龙华区委组织部精心策划推出“奋斗者说”老党员口述史系列报道,通过重温往事、口述历史,以激励后人、凝聚合力,为全面建设数字龙华、加速建成中轴新城、高标准打造深圳都市核心区而努力奋斗。本期报道,让我们一起倾听老党员王成孝的故事。

老党员档案

党员档案:王成孝,男,1941年1月出生,1960年3月入伍,1964年6月入党。1966年转业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与北大荒垦荒。1992年退休,后定居深圳龙华,现为大浪门球队队长。

▲ 点击查看视频 ▲

已退休30年的王成孝,身体还很硬朗,说话声音洪亮。2012年从黑龙江迁居深圳不久,他就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深圳。他虽然退休已久,但一直热衷于为群众所关心的事情奔走,积极参与各种党支部举办的活动。

曾投身北大荒垦荒20多年,见证过国家从贫穷到富强,党龄已有57年的王城孝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很感恩也很知足。“我今年80岁了,入党那天起我就打定主意听党话跟党走。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非常正确的。”

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一个小县城的王成孝入伍。当时的生活很艰苦,王成孝还记得,自己背着军用包从县城走路到重庆,足足走了7天。在部队的6年,王成孝刻苦训练,积极肯干,各方面都取得好成绩,几乎每年都获评“五好战士”,并于196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成孝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1966年3月,王成孝从部队转业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始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事业。王成孝拓荒的第一站,是抚远市抚远镇。“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哀草和苇塘。”当时的北大荒荆莽丛生,野兽出没,沼泽遍地,渺无人烟,一大片土地上连个房子都没有。

搭建“地营子”

“没地方住,我们就搭‘地营子’。”王成孝所讲的“地营子”,是指用木头搭好房屋框架后在屋顶铺上干草,再糊上泥土,实现保暖功能的简陋居所。为了抵御东北寒冷的气温,每个“地营子”里面,都会放置一个大大的汽油桶,用于烧柴取暖。

北大荒开垦

从投身北大荒开始,王成孝就已经习惯早上5点半出工,干到天黑才回家的日子。他开过拖拉机,造过房子,几乎没有他干不了的活。在北大荒拓荒的岁月,“比打仗还要苦”。苦归苦,但王成孝却从没有后悔过,也从未想过离开荒原。

王成孝接受媒体采访

来到抚远镇第二年,王成孝把妻子也接了过来,夫唱妇随一起开垦荒地。在抚远镇,温饱问题依然横梗在大家的眼前,但与部队不一样的是,虽然每个人分配到的口粮依然少,但在黑龙江的河里有大量的鱼。“条件很艰苦,但大家不用挨饿了,吃鱼管饱。”

作为垦荒者中的一员,王成孝转业后的20多年,都是在北大荒度过。他在亘古荒原上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亲眼见证了北大荒沼泽变良田的过程,用青春热血把荒芜的北大荒开垦为如今美丽富饶的“北大仓”。他和一批批的拓荒者,把自己一生最靓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在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青年时期的王成孝

后来,王成孝跟随营队转战兴凯湖农场。这是我国有名的粮食生产基地,王成孝刚调过去时,农场多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等农作物。生产基地上方有一个小湖泊,湖泊水位比较高,每年到了七八月秋收,正赶上雨季,基地里就容易发生洪涝。“为了抢收粮食,大家得把收割完的小麦一捆捆背到农道上。”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抢收场景,王成孝连声说“苦”:“苦的是环境艰苦,苦的是农民为了确保国家供粮得到保障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王成孝曾经工作过的兴凯湖农场

由于兴凯湖农场是水稻种植天然的基地,农场进行了改革,引进最新种植水稻的方法,利用湖泊的水资源对水稻进行天然灌溉。有了新的种植方法,水稻的产量因此也有了大大提升。“从以前四五百斤的产量到后期高产1300多斤。”王成孝说,随着水稻产量的提高、经济效益逐渐向好,农场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升。

兴凯湖农场现状

在兴凯湖农场工作期间,爱好文艺的王成孝曾被选为文艺宣传队队长,后又返回连队担任副队长、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行政岗位上,他矜矜业业,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在收获一众好评之际,还收获了一个外号——“老正”。“好多人都不叫我‘老王’叫‘老正’,说我太正直了。”

1992年,王成孝退休,但并没有真正“闲”下来。生命在于运动,而动起来,就是王成孝每天最大的乐趣。退休后,王成孝开始活跃在各大文艺队伍中。“农场里组织的秧歌队、腰鼓队、大合唱,我都参加过。”

王成孝在横朗社区党建书吧看书

2012年,王成孝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黑龙江,来到深圳龙华和女儿一起居住。打定主意在深圳与女儿共住的他,很快就把党组织关系迁到了深圳,把深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我刚来深圳时,就住在民治。那时候的民治环境还没那么好,没多少房子。”王成孝说,不过,他坚信,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这些城区的面貌肯定会日新月异。

门球场上的王成孝

来了就是深圳人,王成孝很快融入了深圳的居住环境,开启了在深多姿多彩的老年生活。如今,他是大浪门球队的队长。提起门球队,王成孝也倍感自豪,当初门球队的场地迟迟未批复落实。为了解决辖区老人打门球的强烈愿望,王成孝多次写申请上报情况,积极联系沟通各部门推进门球场的建设,为丰富大浪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80岁的王成孝身体依然很硬朗

“不搞经济和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没那么快能发展起来。”王成孝亲眼目睹国家一步步发展腾飞,语气中很是感慨。在投身北大荒的早些年,他曾经有个愿望,那就是能活到60岁,工资从36.5元涨至60元。而今,他已到杖朝之年,退休工资数千元,那个小小的愿望早已经实现。儿子孝顺、在深生活幸福美满。“我能不幸福吗?我很幸福!”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