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祖宗海”的王书茂获颁“七一勋章”!深圳特区报记者曾听他讲述南海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吕延涛 肖意 焦子宇 吴德群 方慕冰 戴晓蓉 蔡青/文 周红声/图
2021-06-29 13:42
收录于专题:庆祝建党100周年
摘要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书茂曾在2018年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讲述他维护“祖宗海”的坚定信念。

经中共中央批准,“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于6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其中就包括为国护海模范王书茂。

习近平向王书茂颁授“七一勋章”

王书茂,海南琼海人,1996年6月入党,他先后参加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参与南沙岛礁建设,培养南海维权民间力量。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坚决捍卫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此外他还带领群众造大船、闯深海,发展休闲渔业、建起海洋民宿,实现共同致富。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8月,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8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深圳特区报携手海南日报开展了联合采访活动。采访团在海南采访期间,对时任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纪检委员的王书茂进行了专访,充分展示了其维护“祖宗海”的坚定信念。

以下为2018年8月29日《深圳特区报》刊发的报道全文——


守护祖宗海,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8月20日中午,琼海市潭门镇,天气晴好,白云飘飘。中午时分,热闹的潭门码头响起了一阵清脆的鞭炮声。

“这是我们当地渔民驾船出海时的传统。”潭门镇宣传干事莫泽盈告诉本报特派海南采访组一行。

循声望去,一艘大渔船从码头驶出,扬帆往前,驶向潭门人心中的祖宗海。

潭门镇地处琼海市东部沿海,海岸线总长18公里,是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老船长王书茂(左)和潭门镇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接受记者采访。

“我是来自南海的代表”

61岁的王书茂身材魁梧、体格健硕。数十年来的出海岁月,日晒雨淋和强劲海风,在他的身体上刻下深深的印迹:从脸庞、脖子到手臂,都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典型的渔民风貌。

33年前,第一次出海的王书茂站在船头,面对无边的海洋、汹涌的波涛、未知的归期,心里满是忐忑。到如今,王书茂已经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他先后组织渔民抗击台风120多次,救援渔民600多人,还参加了南海维权,是全国劳动模范。

如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回想起当年出海的情景,谈起惊心动魄的海上经历,王书茂的话语不疾不徐,平静的脸上看不出内心的涟漪。

海上天气变幻莫测,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狂风骤雨。那时,因为通讯设施的落后,一次出海,王书茂碰到了台风,海上风力达到12级,船上的木头被风吹倒砸在他身上,几根骨头被打折了。首次接受来自深圳特区报的记者采访,这位“船老大”中气十足:“我是来自南海的代表,为维护‘祖宗海’‘责任田’贡献力量,我们义不容辞。”

“千百年来,一代代勤劳、勇敢的潭门渔民从未停止对南海的耕耘,南海这片蓝色的大海养育了一代代潭门人。”望着远去的渔船,“老船长”王书茂动情地说,千百年来,在南海捕鱼的过程中,无情的天灾让很多潭门渔民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永远地埋葬在三沙的岛礁上,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中国人在南海耕海牧渔的足迹。可以说,南海就是我们的祖宗海。

齐心协力深耕南海

自古行船半条命。据王书茂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渔民出海打鱼的渔船大部分是小吨位,船舱小、生活生产环境差,更要命的是缺乏现代化的通讯导航系统,判断天气主要靠经验。航行过程中,渔民们往往要冒着被吹到海里的危险,爬到渔船的桅杆上观望。

“我自己就曾因为台风原因,险些葬身南海鱼腹。”潭门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告诉记者,“原先的气象预报水平不高,预报不准。遇到风暴,岸上的人也是鞭长莫及。”

在潭门镇,每年5月1日至8月15日是休渔期,镇上的渔民一年平均出海三次。如何保障渔民的安全和利益,一直是丁之乐首要考虑的问题。

1995年,潭门镇渔民协会成立,镇区域范围内的渔民都可自愿参加。目前,协会共有会员4000余人。丁之乐是第二任会长。一见面,他开朗的性格感染了记者,“我女儿也曾在深圳特区报工作过,你们是她的老领导、老同事啊。”

渔民协会主要是保护渔民权益,提高渔民作业技能,提供渔业系列服务,同时,着力发展渔业经济,增加渔民收入。为渔民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送信息,帮渔民找资金、造大船、化险情、固后方、保平安。

丁之乐说:“我当时出海的时候船小,只有40吨,你看现在,我们的船都是100多吨的,500吨左右的大船我们镇上现在有了25艘。”不仅如此,渔船上还安装了通信导航系统,不仅能收听广播,还能收看电视。

“有了GPS定位,加上《更路簿》上的经验,我们想什么时候到家就什么时候到家。”王书茂高兴地说,今后,潭门镇渔民协会将继续为渔民办好事,成为渔民致富的“好帮手”,实现潭门渔民深耕南海的梦想。

转产转型谋发展

潭门码头商业街,热闹非凡,各式海鲜酒楼顾客盈门,海洋工艺品售卖的摊位游人如织。

休闲渔业项目开启一年多来,潭门人的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随着南海渔业资源的减少和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部分渔民面临着转产转业的新选择。“渔民转产转业,无论算国家的账还是渔民自己的账,都到了必须走这一步的时候了。”王书茂说。

建设潭门休闲渔业、完善配套设施,开办农家乐,展示潭门文化、申请资金支持、完善海上信息通讯服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书茂提出的如何充分利用渔村资源的建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作为渔民转型转产的试点项目,潭门镇正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王书茂希望通过宣传,让广大渔民主动参加到转型转产中来。同时,通过建设其他渔业旅游设施,把潭门等传统渔港的渔业文化打造成旅游项目,打好渔业渔民渔村文化牌,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可弘扬海南渔业文化。

高楼多、汽车多、大船多、收入多、笑容多、游客多。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渔业风情小镇,王书茂高兴地用了“六个多”来概括现在的幸福生活,“未来,我们将牢记嘱托,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在创造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同时,全力守护好祖宗海,建设好祖国的‘南大门’。”

编辑 编辑-关越(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吕延涛 肖意 焦子宇 吴德群 方慕冰 戴晓蓉 蔡青/文 周红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