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近千名因“皖南事变”在港岛落脚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处境岌岌可危,许多人登上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黑名单”,邹韬奋、柳亚子等人甚至被下达了“格杀令”。然而几个月后,他们却从港岛神奇“蒸发”,并毫发无伤地出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便是由周恩来带领并部署、由廖承志等组织实施、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廖承志(前右)与当时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合影:茅盾(前左)、夏衍(前中)、司徒慧敏(后右)、郁风(后中)及潘汉年(后左)。
在这次行动中,一位积极协助革命工作的爱国爱港人士、人称“梅州大侠”的廖安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以侠骨丹心、无私无畏得到了众多获救名家的钦佩景仰,纷纷挥毫泼墨以赠,共有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刘海粟、耿飚、黄镇、范曾、钱松岩、娄师白、吴作人、李可染、董寿平、关山月等名家的力作共103件,堪称珍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将于近期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展期至9月15日。据悉,本次展览是中央统战部2021年度文化中国项目,并由市委统战部和何香凝美术馆等单位联合主办。46件由廖安祥捐赠给梅州嘉应学院的文化名人精品书画作品,将向广大市民呈现那段特殊时期文化名人们在战争中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
港九地区营救路线示意图
书画无言,纸墨传心——风云跌宕下的文化名人大营救
今年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80周年。回顾这段历史,人们总会为大营救中周密细致的安排而击节赞叹。首批被营救的文化名人之一、著名作家茅盾在《脱险杂记》中称其“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大营救的全线告捷,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也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留存了有生力量。
廖安祥出生于广东梅县,早年于香港经商。1938年,廖安祥将其开办的东利运输公司结业后的股东分红交予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党支部书记兼华侨工委委员、大营救主要负责人之一连贯,资金所购买的两艘电船为后来转移在港文化人士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一竹介绍,廖承志、乔冠华、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士均在廖安祥安排下乘坐电船,经由其开辟的秘密海上交通站,才得以躲过日寇眼线,最后由东江游击队护送回内地。
然而,这批由文化大家创作、展现中国文化名人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气节的书画作品却鲜有人知。一次偶然机会,王一竹在廖安祥后人处的一本旧图录中看到了103幅作品的全貌,涵盖了诸多文化大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更值得称道的是,1992年,86岁的廖安祥毅然将他视如拱璧的这103件书画珍品全部捐赠给其故乡的嘉应大学(即今嘉应学院) 收藏。
书画无声传真情,纸墨无言写春秋。王一竹开始以这些书画入手,收集文献古籍等第一手资料,期待以此还原一个生动的大营救和廖安祥其人。而此次特展之所以定名“丹诚相许”,正是出于对那段动荡岁月中,生命相托、信念与共的感佩之心。
何香凝 《牡丹》
看见历史,亲近艺术——鲜见真迹铺开新中国五大画派
王一竹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对于当年的粤港大营救的路线进行了进一步考证。
王一竹在研究策展中获悉,近几年来,随着一些档案的逐步解密,一些史料得以编绘出版,她在对名人自传、手迹等一手文献的考证中,对营救路线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何馆为此制作了路线拼图,希望为前来观展的观众们提供直接的体验。
何香凝美术馆始终以研究带动展览策划、以展览呈现艺术史研究为主旨,推出专题研究展览,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何馆从103幅作品中挑选出46件,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五大画派——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以及长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观众们可看到李可染《看山图》、关山月《红梅》、钱松喦《汕头风景》等各流派大家极具艺术代表性的扛鼎之作,在观展中了解五大画派的艺术主张。
除了藏品字画之外,本次展览还设有影音互动区域,观众可在其中观看获救文化名人蔡楚生导演的《孤岛天堂》等经典老电影。此外,由名家后人提供的部分老照片以及相关罕见影像、文献资料,观众均可得以一见。
柳亚子 书法长跋《颂诗》
柳亚子罕见赋长跋,“梅州大侠”美名由此得
本次展览中的点题之作,当属一幅柳亚子的书法长跋,这在柳亚子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事实上,1949年,柳亚子才知道当年脱险的始末,他深为廖安祥的赤心侠义所感动,提笔赠与廖安祥诗一幅,并在前附长跋回顾了这场传奇大营救:“太平洋事变,香港沦陷,余杜门待尽。有谢生者言,奉廖承志、连贯两同志命,救余与廖夫人出险。盖以帆船偷渡九龙半岛,而达海丰之梅陇新村。当时未知船主实梅州大侠安祥先生也。顷来新都重晤张老香池,始详始末。”廖安祥“梅州大侠”之美誉由此得来。
此外,王一竹还告诉记者,展中的两幅何香凝创作的牡丹图也是不可不看的稀世之作。“在何馆的一千多件何香凝书画藏品中,如此鲜艳盛放的牡丹题材非常少见。美术馆的同仁们打趣猜测,这两朵大牡丹或许就是何香凝先生为廖安祥戴上的两朵大红花。”
不仅如此,展览中还包括黄胄赠与廖安祥的《奔驴图》。黄胄善画驴,听闻次日老友廖安祥将来访,便于病痛中挣扎坐起,挥毫泼墨并赋诗赠与友人。翰墨酬知己,丹心奉桑梓,“我们也希望通过艺术的载体,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感情,丹诚相许,亦是一种友情的升华”,王一竹说。
(原标题《这些画作背后是惊心动魄 1941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将在何馆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