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东江水,深河一家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与河源因对口帮扶结缘,至今已有近20个年头。而今,因为张文,深圳与河源更是亲上加亲。
现年48岁的张文,曾长期在深圳工作,先后担任副市长和市委常委、福田区委书记等。现在他是河源市委书记。到任河源市委书记8个月来,张文一直在深河两地奔波,殚精竭虑,为的是,把深圳的优质资源引到河源,把大美河源推介给深圳。
“这八个多月的工作简直是超强度、高效率的。”当地干部这样评价张文。张文自己则调侃说:“河源空气质量太好, PM2.5太低,阳光透射力强,所以晒的更黑了。”
日前,张文接受了记者专访,全方位解读他和“他的河源与深圳”。
深圳东进 河源南融
相约2018,河源与深圳及全省各地人民,同步奔小康。张文称,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河源的政治任务,更是河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面对这样的挑战,张文有两条十分清晰的思路,一是借力深圳。二是构建保障河源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今年7月召开的河源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上,张文提出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的战略,深度对接深圳“东进战略”,积极实施河源“南融行动”,加快推进与深莞惠一体化建设,使河源成为珠三角连接长三角、辐射大内陆的重要枢纽。
这是对张文“借力深圳”这一思路的重要阐释。
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与深莞惠经济圈的“五个一体化”进程。张文称,新兴产业一体化,就是积极谋划与珠三角产业共建,引导和推动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珠三角与河源总体布局、一体发展,共同打造区域产业链,形成同一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争当深莞惠产业发展的“大腹地”;“交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是南融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打造深莞惠物流运输的‘大基地’。”与此同时,河源还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一体化,建成深莞惠优质生活的“菜篮子”;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成为深莞惠生态环境的“守望者”;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深莞惠社会功能的“延伸区”。
在张文看来,承接产业转移和外溢发展的机遇稍纵即逝,河源抓不住就有别的地方抓住,因此强练内功至关重要。目前,河源的投资审批时限经过改革,已经是全省最快,甚至要快于深圳。而为了吸引人才,河源给出的政策也几乎和深圳看齐。
良好生态为河源跨越式发展护航
张文认为,当前,河源正处于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完成使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保障。河源正积极构建自然生态美、经济生态活、社会生态优、政治生态好四种生态环境,为脱贫奔康和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作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河源自然生态尤其珍贵,无可复制。张文称,河源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所以河源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去搞产业发展,必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唱好“山歌”,念好“水经”,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为此,河源多年来坚决拒绝污染项目落户,持续治理和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排放的“小钢铁”“小水泥”等项目。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绿富”双赢发展道路,河源的山林资源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河源市政府今年7月出台的方案明确:按照省生态发展区、粤北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区的定位要求,河源将不再鼓励种植桉树,停止新种,逐步退出。在保护山林资源的基础上,河源将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
为保障水环境安全,河源先后出台了建市以来最严格的环保考核意见和方案。在大力治理水、大气、土壤污染的同时,河源正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生态保护体系。此外,河源还积极探索围绕建设深莞惠经济圈(3 2)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
产业共建跨越发展
今年7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改变粤东西北的落后面貌,根本出路是使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在同等水平上发展,要通过产业共建把珠三角的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让粤东西北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实现高水平跨越式发展。
为此,张文提出,河源的招商引资就是立足于产业共建,促进河源发展。具体而言,在招商引资、产业对接方面,河源要做到“四高”,即河源要引进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和项目。这些优质项目的总部在深莞惠、珠三角,但先进的生产基地设在河源,从而形成“深莞惠、珠三角总部+河源基地”的产业分工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注重对接深莞惠、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比如中兴通讯;同时,我们还会立足河源特色,引进一些特色产业,比如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面,我们引进酷派集团弘稼现代生态农业园,引进华大基因建设国家基因库活体库,在发展健康休闲产业方面,投资40亿元的巴伐利亚庄园二期正加快建设,保利集团开发响水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河源对产业共建“四高”的坚持,获得了丰厚回报。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速居全省第3。目前,河源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今年9月,省委书记胡春华书记在河源调研时指出:“河源发展呈现出明显提速的态势,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张文提出,在未来招商引资方面,河源还会强化“高端引进”和“点对点”、“个性化”招商,争取每年每个园区引进1—2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优质项目,努力打造珠江东岸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
采访手记
张文:我是深圳的河源人 河源的深圳人
在河源工作有8个多月,张文称自己是“深圳的河源人,河源的深圳人。”因为之前在深圳工作生活,有幸参与和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现在在河源,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我说河源啥都不超标,就是负氧离子超标,永远让你头脑清醒,激发你的想法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张文看来,深圳包括珠三角干部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不只是企业的资源,还包括观念、信息和管理等等方面。深圳之前快速发展实践的积累可以为河源的发展提供很多经验和借鉴。比如“厌恶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公共厕所这些,还比如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等等,现在就要规划好,这是对城市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
“深河本是一家亲”!张文很喜欢引用这句话,他称,河源有60万人在深圳工作生活,河源引进的企业60%来自深圳。特别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近年来就有395名干部到河源帮扶,深河产业共建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仅帮扶干部牵头引进的项目就有309个,总投资900多亿,超亿项目有150多个。
张文称:‘’ 我还要特别感谢马兴瑞书记和许勤市长对河源的厚爱和关心,马书记、许市长多次到河源调研脱贫、倾注关心,“河源的事就是深圳的事,帮河源就是帮深圳自己”的振奋话语萦绕在河源干部群众的耳畔,充分体现了深圳对河源的深厚情谊。‘’
近年来深圳外溢发展呈现加速的态势,有数据显示,深圳有15000多家企业向外产能扩张,“我们希望更多的深圳企业能来河源发展,通过产业共建实现双赢。”赣深高铁开通后,深圳河源将构建为半小时生活圈和经济圈,张文希望,更多的深圳人到河源工作、生活和旅游。
见习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