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面落实“北拓”战略 聚焦重点片区开发

读特记者 王奋强
2020-01-12 09:21
摘要

最大限度释放光明科学城聚变效应,实现城市质变,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高起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成为深圳市两会热点话题。当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双区叠加”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正在释放澎湃动力。为全面落实深圳“北拓”战略,聚焦重点片区开发,光明区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总牵引,高标准谋划光明科学城建设,最大限度释放光明科学城的聚变效应,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

高标准建设光明中心区

光明科学城建设正如火如荼。据了解,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获得市政府批准,总体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完善,规划体系初步明确。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明确布局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材料基因组可研完成专家评审,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开展可研编制,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设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等一批项目有望加快落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主体封顶,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获批筹建。深圳湾实验室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两家广东省实验室,以及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中山七院托马斯·林达尔诺奖科学家实验室正式挂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等“两院三中心”、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全区域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78个,光明科学城的科学集中度和显示度逐步增强。

围绕科学公园生态绿核、轨道6号线三大站点,高起点谋划光明中心区规划和城市设计,高标准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抓好科学公园、深圳科技馆(新馆)、文化体育中心、地标式高端商务综合体等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将光明中心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国际范例。

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开发

光明在重点片区建设持续集中发力,一年多来,科学城配套已日渐完善。截至目前,国际会议中心、精品酒店、科学城人才房等项目开工建设,科学城展示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光明小镇山湖绿道一期、欢乐田园一期建成开放,运动森林公园动工建设。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正在开展设计方案编制,深圳科技馆(新馆)动工建设,“井”字形主干路网加快建设。

光明凤凰城建设强势推进,去年全年完成投资392亿元,投资额居全市17个重点片区首位。光明城站枢纽概念方案设计顺利完成,高铁捷运化班次增至29趟。地铁6号线(光明段)开始设备安装,6号线支线开工建设。龙大高速、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方案通过市政府审议,外环高速(光明段)加快建设,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着力抓好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光明小镇、光明云谷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科学城功能配套。全力推进光明凤凰城片区建设,重点抓好高铁光明城站周边片区TOD综合开发。统筹推进光明、公明、马田、玉塘等核心片区建设,打造各具特色、各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推动形成功能错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深入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当下,光明将继续保持土地整备的良好势头,力争年内再推进一批平方公里级连片产业空间二次开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光明区去年全年实现整备入库土地超过10平方公里,总量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城市更新拆除用地67万平方米,是前三年拆除总量的两倍。在确保违建“零增量”基础上,拆除消化违法建筑312万平方米,提前三个月完成违建“减存量”任务,制定全市首个控停违法统建楼处置试点工作方案。全年整备入库较大面积连片产业用地6.69平方公里。

面对实施“北拓”战略的全新机遇期,光明将按照“规划引导、整备先行、保障建设、增进民生”的思路,积极探索“和谐共享共赢”土地增益分配机制,一揽子解决原光明农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深化土地二次开发,打好城市更新和利益统筹组合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编辑 周宏博

(作者:读特记者 王奋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