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幼儿园63所,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全市规划布局建设“高中园”、职业教育成全国样板、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速……过去一年,深圳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教育事业惠及民生福祉,市民纷纷点赞。市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教授张祥云直言,深圳教育发展力度空前,教育从短板变成潜力股,为先行示范夯实了根基,有了切实可行性。围绕深圳教育如何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教育,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做好顶层设计牵住教育改革“牛鼻子”
张祥云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引领着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是“定海神针”,要切实贯穿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全过程。特别是,深圳高中建设要量质齐升,内涵发展,建立科学机制实现高中教育突破,一方面充分释放初中教育活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一方面推动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通识化,为学生提供特色成长路径,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评价体系,真正破解“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症。
市人大代表、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崔学鸿提出,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要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上先行示范,聚焦“人的发展”,在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上先行示范,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拿“全能冠军”。他认为,深圳教育先行示范,不仅仅是深圳市、区教育局的先行示范,更是全市多区域、多类型、多层次学校的先行示范,是各个学段、各个学科、每位老师的先行示范。因此首先要将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大文章”进行任务分解,牵住深圳教育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列好各项工作推进“施工图”,推动深圳教育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的探索创新和突破。
崔学鸿补充,“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要把教育的观念摆正,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把自己的力气使尽,坚持为国育才的使命不能偏;把社会的资源用足,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
制定标准打造“深派名师”创建“高考特区”
“标准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核心竞争力。”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淘金山小学校长邓少勇建议,深圳教育研制一套国际认可、国内可复制推广的“教育质量标准”,推出面向2035的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行动方案;加大教育人才吸引力度,培育“深派名师”;申请创建“高考特区”,创新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行示范,依托高考指挥棒,推动精英人才共育工程,让学子深度参与高校或高科技企业项目,重构评价系统,推动评价改革走向深水区,带动深圳教育全链条、全域发展,在教育改革创新中闯出一条新路子。
“要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着力点。”市人大代表、深圳市道尔顿新华公学校长梅连生认为,要把握未来教育的要素特征,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标准,继而提升深圳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构筑教育的全球标杆,要鼓励国际化学校发展成为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开展个性化学习与教学活动,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创新型学校。”
深化课程改革引领未来教育创新示范
“人们说,一名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要补充的是,一批优秀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一套面向未来的创新课程则是推动教育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抓手。”
市政协委员、坪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彭尧表示,深圳教育必须着眼未来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上站位和思考,深圳有条件也有能力,提前思考20–30年。关于教育变革,经合组织成员国已提前多年开始了,芬兰、美国、日本等国家首先从课程入手,以课程内容和课堂样态的变化,实行跨学科、融合式的教育,重新构建面向未来的课程架构,在传统语言、数学、科学学科和听说读写训练基础上,打通学科边界,增加批判思维、协同合作、技术技能及创新能力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辨、责任、合作等,同时,辅以信息等手段的课堂样态改变,生动而高效地促动了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建议深圳教育从“五育并举’入手,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行改革探索,在新时代再创深圳教育改革新经验和引领示范。
崔学鸿也提出,要利用好企业、人才等优质资源,围绕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区块链+教育”,应用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性测量与评价,推动教育深层变革。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