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WTC2021)在西安举办,“新时代公共交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坛”分论坛上,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深圳交通中心”)牵头编制的国内首个城市移动性行业报告《2021年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观察报告》正式发布,获得业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发布现场图
报告以出行有效率、街道有魅力、城市有活力为主线,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昆明、南昌等8座城市开展探索性的观察与评估,旨在紧密围绕“人民满意”核心价值,推动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升级、促进规划与政策逻辑转型,加快技术方法体系创新,重塑人、交通、城市间的和谐关系。
三大发现
【发现1】出行有效率n 各城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通勤时间比普遍大于1.5
公共交通全程出行时间与小汽车比值是公共交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新加坡、深圳市均提出了“公交1.5战略”,即将公交全程出行时间控制在小汽车出行时间的1.5倍以内。目前,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力普遍不强,纵观本报告八座城市,出行时间比小于1.5的地区所覆盖人口比例,仅上海市中心城区超过40%,其余城市均低于30%。
各城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通勤时间比一览图
轨道交通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提升交通可达性,能够极大地拓展丰富居民就业选择面。报告发现,轨道交通建设,为八座城市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就45分钟可达岗位规模而言,轨道沿线地区是非沿线地区的2.5倍。
轨道快线有效提升了交通枢纽的辐射能级。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大兴机场线开通后,五环内乘坐公共交通90分钟可达机场的居民比例由64%大幅增长至92%。浦东国际机场在考虑磁悬浮线路后,公共交通出行1小时覆盖中心城区的居民比例提升了一倍,极大改善居民的对外出行便利性。
中心城区一半以上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便捷地享受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目前,提升城市宜居性已成为国内城市的共识,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报告发现,8座城市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效较好,超过50%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达到“较为方便”以上级别,居民就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平均达到5类。但是,国内城市也普遍面临养老、体育等基本服务设施规模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发现2】街道有魅力n 绿视率、围合感、建筑界面、街道家具共同构成了街道的魅力图谱。
高魅力街道,往往给人以优质体验。较高的绿视率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适宜的天空可见度给人开阔明朗的步行体验,连续的建筑界面则有助于营造安心的围合感。
高魅力街道,并非千篇一律。街道魅力基因图谱显示,高魅力街道包括景观型、生活型、商业型等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型街道兼具高绿视率和高围合感,生活型街道兼具高绿视率、高界面渗透率及高人行道空间设置率,商业型街道兼具高建筑界面、多样街道设施与丰富街道色彩。
“窄路密网”对营造街道空间魅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窄路密网”有利于提高步行通达性、提升街道体验。报告发现,低等级的“窄路”普遍具有高人行道可见度、高绿视率、高建筑界面等魅力基因,体验感高于高等级的“宽马路”。目前,各城市仍存在大量宽马路、大街区的片区,步行体验感、通达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发现3】城市有活力n 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城市活力由通勤出行向全时段活动拓展。
活力不同于传统的交通出行。报告显示,8座城市活力高峰出现在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大量“家门口”、小区内的活动构成了城市活力图景。因此,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策略需要调整,从传统关注通勤出行为主向更加关注全时段活动转变。
此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高峰持续时长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更发达的夜间经济。
城市活力与15分钟生活圈呈现正相关关系。
丰富的服务设施更加吸引人。以北京五环内为例,社区设施服务非常便利的区域,工作日全天平均活动强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显著高于设施便利度低的片区。
大咖点评:
汪光焘 原国家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
报告聚焦出行效率、街道品质、城市活力,力求从百姓视角出发观察城市交通的综合社会效益,无疑是对传统城市交通规划思维的有效拓展,更是对推动交通发展范式创新的有益尝试与积极探索。
张晓春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董事长
作为城市交通规划技术体系转型升级的初步探索和尝试,报告探索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及评估指标,将可持续移动性这一行业前沿热点转化为人民能够切身体验的“身边故事”。希望能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引发行业更多的有益探讨,共同谱写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亮丽篇章。
下载方式
关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公众号“sutpcwx”,发送“行业报告”四个字至后台,即可获取完整版报告。
(原标题:八大城市交通怎么样?《2021年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观察报告》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