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之走进毕节 | 教育帮扶暖心 医疗援助惠民
​ 读特记者 焦子宇 王莉英 陈智军/文 李忠 郑蔚珩/图/视频
2019-10-22 23:30

深圳出资帮扶建设的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以电子商务教学为特色,为毕节市农村电商、旅游电商发展提供创新支撑与人才保障,打开了毕节市电商规模化发展的大门;

深圳华大基因在七星关区人民医院指导建设的基因扩增实验室,是毕节市第一家基因扩增实验室,填补了毕节市基因检测的空白;

聚焦教育和医疗等民生事业,20多年来,深圳市积极助推毕节市提高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水平,倾力帮扶,暖心惠民,与毕节市共同演绎着一段山海情深的佳话。

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的电商文化体验中心里,威宁的火腿和荞茶、大方的天麻、金沙回沙酒等摆在展示架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电商文化,继而立足区域特色,围绕毕节农村电子商务的产业发展方向培养电商人才,有针对性地助推毕货出山。”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慧指着货架对记者说。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

2018年5月投入使用的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是深圳对口帮扶项目,总投资347万元,其中深圳出资300万元,旨在培养毕节“电子商务+”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学生们用的系统很多都是深圳提供的,比如国泰安电子商务综合模拟系统。去年,在贵州省电商技能大赛中,我们的学生取得了两个项目的第一名,代表贵州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在今年省级电商技能大赛中,我们拿了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杨慧说话间充满了自豪。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只是深圳倾力帮扶毕节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

学生们正在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上课。

20多年来,深圳市全力帮扶毕节市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共向毕节市捐助教育资金3700多万元,捐赠各项物资折款2270万元,支持毕节市新建或改扩建学校151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6.83万平方米,改善了5万多名贫困学生的就读条件。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一角。

除了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深圳还大力帮助毕节改善当地医疗条件。

毕节市赫章县人民医院。

“上世纪末,赫章县人民医院就医条件十分差,医院占地面积小,床位仅有120张,无法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赫章福田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陆兵向记者介绍说。1998年,由深圳市福田区政府资助400万元,医院自筹资金80万元,建设赫章县人民医院新院,设病床200张,解决了医院床位紧张的困难。为纪念福田区对赫章县医疗卫生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这所医院挂牌为“赫章福田友谊医院”。“医院投入使用的这十几年,老百姓一直称我们是福田医院。打车说到县人民医院,司机未必知道在哪,但提到福田医院却是无人不知。”如今的赫章福田友谊医院实际开放床位750张,设有19个临床科室。仅2018年,这里就接待门诊人次达39.4万,住院43892人次,覆盖赫章县90万人口。

在七星关区人民医院的3楼,同样有深圳帮扶的影子。这个2017年由深圳华大基因指导建设的基因扩增实验室,是毕节市成立的第一家基因扩增实验室,可对17种遗传性肿瘤的49个基因进行检测,实现了肿瘤早筛查、早诊断,降低了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填补了毕节市基因检测的空白。

七星关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在基因扩增实验室里研究基因样本。

“在深圳技术指导和帮扶下,仅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就开展了约1050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5000多例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这让毕节市甚至周边省市的病人能实现就近就医。”七星关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毕光高兴地说。

“在毕节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了35%。如果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毕节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路敏告诉记者,“20多年来,深圳市支持毕节新建或扩建医院(卫生所)104所,在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数千万元,解决了30多万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

精准帮扶,精准发力。

2019年7月19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赴毕节调研对口帮扶工作,并明确深圳市卫健委将按照“错位帮扶”的原则,帮助毕节开展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体制改造建设,重点解决行政村无村卫生室的问题,开展乡村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针对性选派专家驻点帮扶。不仅如此,8月,深圳市再次与毕节签订帮扶协议,在教育方面,深圳将继续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方面为毕节提供帮扶。

智力帮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打赢脱贫攻坚战,内生动力是根本。20多年来,深圳将智力帮扶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干部交流培训,共为毕节市干部举办各类培训班137期,培训干部5522人次,为毕节市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除了帮助毕节市干部接受培训,深圳市每年还有大批的志愿者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地区支教。“山区条件差,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挡不住每年从深圳来的支教志愿者。”毕节市教育局副县级调研员吴玲娜动情地向记者讲述着一个个支教的故事。

把教育资源“引进来”的同时,深圳毕节两市还通过“黔深雨露计划直通车”项目让学生“走出去”。2011年至2015年,毕节市扶贫办在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扶贫办的领导和支持下,与深圳市对口支援办公室共同开展了“黔深雨露直通车”试点工作,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委托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具体实施,先后从10个县招收四届共计2283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到深圳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没有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再先进的医疗设备在疑难杂症面前也无用武之地。近些年,深圳市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分别与毕节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对口帮扶关系,通过现场指导、学术交流、技术传帮带、免费接收受援单位业务骨干进修学习等方式,帮助毕节医疗卫生单位提高管理效能、技术水平。“仅2013年至2019年,我们就有300余名医疗骨干人员在深圳举办的专题高级研修班中进修学习。”路敏介绍道。

“换血”帮扶,新观念引领新发展

频密的交流培训,给毕节的干部带来强烈的观念冲击,可谓是一场思想大“换血”。

“当时,深圳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敢闯’,无论是干部还是一般市民都有敢闯敢试的精神头。其次是思路开阔。我们的干部在培训过程中,能接触到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做法。” 毕节市副市长李玉平曾在1996年到深圳参加干部培训,谈起当时的情形,他感触颇深。

通过思想大“换血”,使毕节干部群众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素质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高。

“20多年,我们的心从暖暖的变成火辣辣的,观念从守成变为积极,生活从事不关己变为主动关心并参与企业社区事务。无论是贫困地区的干部还是贫困群众,我们都开始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越来越足。”毕节扶贫开发办干部陈毕松笑着对记者说。

“换血”式帮扶,使“深圳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毕节干部群众以深圳为标杆和榜样,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受益“黔深雨露直通车”贫困生实现人生逆转

“深圳的环境跟老家不一样,这里的人不懒,待久了整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5岁的虎西列曾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一名贫困生,如今是深圳一家人力资源公司贵州分公司的负责人。谈到这几年的变化,虎西列说,这多亏当年来深圳学的一身闯劲儿。

“2011年,县里来宣传‘黔深雨露直通车’项目,说能免费去深圳学习。那时我初中毕业后就回了老家,对未来没什么想法。于是就抱着长长见识、玩一圈的心态报名,可谁知到了深圳,发现跟我在电视看的不一样。这里互动式的教育对我们来说很新鲜,督促着我们不断自我提高。”虎西列说。在深圳携创高级技工学校学习的第二年,他就改掉了懒散的毛病,半工半读的日子让他开始理解父母的苦心,也对未来做了重新思考。

近日,记者来到虎西列的老家,虎爸从里屋拿出一个牛皮袋子,小心翼翼地把儿子获得的一沓奖状和奖牌抽出来,“这些都是他在深圳上学时获的奖,第二年还给我寄了钱。”虎爸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但笑容里却透着满足和自豪。

2013年技工学校毕业之后,在老师的推荐下虎西列选择留校,在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生就业和社会实践工作。从对企业用户的简单接待,到主动开发企业用户联系订单,虎西列的能力不断提升。“我是学印刷专业的,刚开始连电脑数据整理的基本软件都不会操作,可耳濡目染深圳人敢闯敢试的劲儿久了,慢慢也就摸着门路了。”虎西列笑着说。

2018年3月,虎西列加盟了深圳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回到毕节成立了贵州分公司。“通过近5年的校企办工作,我认识了不少工厂的负责人,也了解到很多毕节的大学生希望利用寒暑假多出去看看,为自己谋一个前程。我因‘黔深雨露直通车’获福,也希望能为更多学生提供就业‘直通车’。”

“更重要的是,我也想像深圳人一样‘敢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失败了也不怕。”

“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毕节,有些地方的搬迁人口甚至比其他县的总人口都要多,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是这种情况。

“柏杨林易地搬迁安置点有1037亩地,安置了6380余户共28994人。除了165个整体搬迁的寨子外,其他被安置到此的群众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柏杨林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唐玉江向记者介绍说。站在安置点对面的山上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安置房甚是壮观,红色的屋顶与绿色的大山融为一体。

“但在这个庞大的安置点里,教育资源仍然有缺口。截至2019年9月18日,街道搬迁户子女共有8902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5933人,其中未得到安置的有1539人。”柏杨林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叶均平说。“这是小学的情况,而我们这里的学前教育资源也是不足的。”柏杨林街道共有学龄前儿童1728人,目前已入园的仅有529人,还有1199人因为年龄小或举家外出等原因没有入园。

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恒大光明小学。

“因为资源有限,我们目前只能解决4岁以上孩子的上学问题,4岁以下的孩子没有地方可去。”唐玉江说话间有些无奈。“虽然有些家庭自己联系了学校,但上学路程还是远,孩子比较辛苦。所以,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据街道办统计,要完全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入学入园的需求,至少还需要新建一所可容纳36至45个班的小学和2所拥有12个班级的幼儿园。而这些缺口,都需要更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记者结束对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采访时,他们正加紧对前所小学进行改扩建,希望早日招生开学。“我们加班加点,才能保证入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帮助我们的教育事业。”唐玉江笑着说。

编辑 郑蔚珩

(作者:​ 读特记者 焦子宇 王莉英 陈智军/文 李忠 郑蔚珩/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