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先行示范区方向,奋力前进!——写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读特记者 甘霖 吴德群 李舒瑜 韩文嘉 窦延文 杨丽萍/文 周红声/图
2019-10-01 07:29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融入创新基因的深圳,从未停止改革的脚步。图为蓬勃发展的深圳。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长青的基业,又增添了新的年轮。

艳阳蓝天下,深南大道旁,深圳湾畔,巨幅五星红旗纷纷“点亮”这座年轻的城市,烘托出浓浓的大庆氛围,吸引着人们纷纷前往拍照留念,向祖国深情表白:“我爱你,中国”。

满街的五星红旗映衬下,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大厦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从3万多人口、两三条街道,到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摩天大楼高耸林立,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人均年收入仅134元、地区生产总值不足2亿元,到人均可支配收入5.7万元、GDP超过2.4万亿元;从科技荒漠,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的一面旗帜;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南海之滨的这座年轻之城,从未停止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脚步。

敢为人先,因为有您,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

先行示范,深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

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70年栉风沐雨,70年风雷激荡。

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创新型国际化城市,正是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从建立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到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从率先“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发展“三来一补”到率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再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敢闯敢试,深深融入深圳的城市基因,而扎根市场、自主创新,则让这座年轻城市成长提速。

华为,这家早年挤身蛇口工业区一栋不起眼楼里的民企,因为坚持自主创新,早已坐上全球通信产业的第一把交椅,并在5G领域一马当先,令全球业界投来尊重目光。

头雁引领,众雁高飞。目前,深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科技创新优势突显,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截至目前,深圳拥有创新载体221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4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联合国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深圳位列第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新之城。

目前,深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今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0.1:39.8:60.1调整为今年上半年的0.1:39.1:60.8。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GDP占比加重,凸显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第二产业中,以最具发展潜力、含金量更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则表明实体经济质量更高。

如今的深圳,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新兴产业厚积薄发推动深圳经济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从而全面提升深圳经济质量。深圳单位面积产出、人均GDP等指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万元GDP水耗、能耗连年下降,GDP“绿色含量”更足。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到“五个率先”,把“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摆在首位。

多位专家认为,在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作为长期走在前列的城市,深圳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要推动自身发展,更要成为全国典范。

成长,必然要肩负更重的责任。

法治成为最大“公约数”

改革与法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近四十年来,把法治作为最大的“公约数”,在经济社会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有力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经济特区,其诞生本身就是法治的产物。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依法宣告成立。

成长,因为有了法治;因为法治,成长的脚步,更加有力。

1992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这被许多媒体形容为“石破天惊”的授权,成为深圳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关键。20多年来,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手握立法“尚方宝剑”,突破体制障碍,为改革开放开路、护航。

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率先打破铁饭碗……这些创举,都有相应的法规引领。深圳制定的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当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先行先试,不仅护航深圳的发展,更为国家层面立法积累了经验。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经过许多年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法治精神和理念已经潜移默化为包括公职人员在内的深圳人的共同认知和工作习惯,直接影响到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和每一个具体行政作为。

多年来,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总有一个前排位置留给法制、司法部门负责人,会议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先过法制审核关。

带上律师去执法,这是近年来深圳城管创造的执法新模式。城管执法变得文明、轻松了,执法效果却越来越好了。

在这座城市,“民告官”早已不是新鲜事。深圳两级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逐年增长,其中去年达到10447宗,创历史新高。当普通百姓敢于频频与公权力对簿公堂时,不仅是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的体现,更拉近了官民之间的对话距离,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也明显增强。

2017年至2018年,深圳两度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荣誉。在2018年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中,深圳市位列100个参与评估城市第一名,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继续保持“优等生”的领跑姿态。

在成长中,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中央确定的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铺开,立案登记制改革逐步破解“立案难”顽疾,信息化建设等减轻群众诉累的便民利民改革不断深化……

2015年初,最高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户深圳。深圳法院率先以信息化手段破解执行难问题,树立了全国范本。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地方权力对行政审判干预的可能,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根据《意见》,深圳将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

在中国,一座致力于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

塑造现代文明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光影年华重新刻画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在成长中,一代一代的深圳人,用自己的奋斗凝聚起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也锻造了这座城市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观念,首开先河。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系列的深圳观念诞生于热火朝天的改革现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这些观念,是改革开放为中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曾经振聋发聩,至今掷地有声。

文化的力量,深沉、持久而有力,成为伴随这座城市成长的坚实支撑。文化建设,更铭刻在特区开拓发展史的每一章节。

从特区建立伊始,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地方财政收入仅有2亿多元时,就“勒紧裤腰带”投入了三分之一的资金规划建设了深圳大剧院等“八大文化设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圳又建起了新的八大文化设施,城市的学术、媒体、出版、文艺各项事业均取得长足发展。21世纪,深圳文化发展迈入快车道,更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定“文化立市”战略。

新时代,深圳文化迎来了崭新的施工图——“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自2016年发布以来,深圳以“2020方案”为总抓手,快马加鞭、夯实基础、补齐短板、谋划长远、创新发展,掀起了深圳文化建设的又一次高潮。如今“2020方案”确定的153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141项,完成率高达92.2%,推动全市宣传文化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成长中的深圳,文明建设风景如画、文化品牌光彩夺目,体制改革释放能量,文化公共服务滋养城市;成长中的深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绽放异彩。

在成长的路途中,一个个和城市文明有关的闪光点,让人瞩目——

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了“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对标国际一流的文化活动品牌,自“2020方案”实施以来,深圳新增的重大文化品牌活动达18个;国有文化集团近年来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改”出新格局,“创”出新活力;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50家,各类自助图书馆296台,“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战略布局持续推进。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9%,成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深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今年文博会吸引了超过两万名海外客商参会,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活动多年来已成为行业风向标。

如今,《意见》将“城市文明典范”作为深圳的战略定位之一,要求深圳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与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人民的期盼。瞄准宏伟新目标,深圳文化再次出发。

让市民生活有更高的品质

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就能查到这包青菜、这盒牛奶的产地、生产企业等信息,在商场内、超市中,带有“圳品”标识的商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圳品”意味着什么?

“圳品”之“圳”,是“深圳”之义,也意味着“真正”、“纯正”的品质和好的产品。有“圳品”标识的产品,从生产基地,到运输、销售,从田间到餐桌,都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认证,从而确保“圳品”能够达到国际一流安全水准,让在深圳工作生活的2000多万市民吃得放心、吃得开心、吃得安全。

成长,就是要让市民生活有更高的品质!

“我到深圳8年了,不仅看到深圳城市面貌越来越美,更亲身感到民生幸福的‘提质’。”坪山区聚龙花园小区居民刘晓龙接受记者采访时,细数这些“幸福的改变”——以前看个病,挂号交费都要大排长龙,现在挂号可以预约,交费可以微信,方便多了;以前他住城中村,去年搬进了保障房,房价还不到市场价的一半……

多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懈把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过去五年,全市九大类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5%。2018年,全年九大类民生支出达到27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今年,深圳将居民收入、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新增幼儿园学位、公办中小学学位等一系列民生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从跨年度的重大民生工程,到年度民生实事、到民生微实事,深圳不断构建完善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在民生实事建设上改革创新,在民生实事做“实”上下足功夫。公立教育资源持续扩容,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为市民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团队,保障性住房加大供应让群众安居乐业……在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上,深圳不断实现新突破。

民生问题大过天,枝枝叶叶都关情;登高望远,未来可期。

《意见》要求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七项民生目标下功夫。

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规划建设“高中城”……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彰显民生情怀。

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日前,深圳蓝天工程超级站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该站建成后将对大气污染物组分、大气污染与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研究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助力深圳大气污染防治走在国内最前列。

《意见》明确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并提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近年来,深圳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走在前列,实现了经济和生态齐头并进,绘就了一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图景。

如今,“深圳蓝”成为深圳新的城市名片,蓝天白云常现,提升深圳市民的幸福感。深圳大力推进“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建成全国首个“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100%电动化;燃煤电厂达到国家最严超低排放标准;燃气电厂通过低氮燃烧升级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水平达到世界最优。

水污染曾是深圳生态环境的短板。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深圳坚持聚焦短板持续用力,决战决胜水污染治理,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通过大手笔投入、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举全市之力进行水环境治理。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突破性、整体性进展。目前,全市7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总体持续改善,全市159个黑臭水体中146个已基本消黑。

“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千园之城”是深圳又一美誉。如今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个各类公园,它们就像一张绿色的网,串联起深圳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目前,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绿道2443公里,花景大道23条,形成了森林进城、绿意满城、花开鹏城的绿色新格局。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截至8月13日,全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达到19.8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上半年空气质量在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二。

深圳成为广东省唯一因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国务院2018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的城市,并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如今,深圳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日前召开的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瞄准了更高的目标——

到2025年,对标国际一流全面“跟跑”,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比照国际一流全面“并跑”,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树立“深圳标杆”全面“领跑”,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成为竞争力、影响力、示范力卓著的全球生态标杆城市。

让党旗在特区高高飘扬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

深圳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光辉杰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力印证。

让党旗在特区高高飘扬。

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和“第一天职”,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努力打造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精彩样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鹏城大地扎实深入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深圳始终把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市党员拧紧了思想“总开关”,筑牢了“政治灵魂”。

党的政治建设如何落细落小落实,干部政治表现“考什么、怎么考”?去年4月,深圳出台的《关于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的办法》,为全市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提供了可遵循的标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台深圳史上首批党内法规,五部法规中的四部均聚焦基层党建,为强化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党支部等特区各领域基层党建提供了强有力抓手。

大力推进党建“标准+”模式。按照社区党建标准化要求,全市645个社区统一设立党委和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标准+”模式从社区成功起步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互联网企业、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也插上了“标准+”的翅膀。

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深圳着力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压实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全市基层组织覆盖率和工作覆盖率均已逾98%,切实打造城市基层党建“深圳品牌”。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关键在干部。

在深圳,为满足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围绕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近、中、远期实施党政干部人才“苗圃计划”,打出一套统筹解决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断档断层、来源渠道趋窄问题的“组合拳”。

为了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深圳出台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实施意见,强化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制定干部考核评价“保护清单”,聚焦查违、治水、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开展干部专项考核,鼓励干部担当作为,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把廉洁写在特区事业发展的旗帜上!

2015年,深圳市委出台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若干规定;2017年,出台进一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意见,把党风廉政建设推向纵深;2019年启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作风建设再深化”作风整顿活动,并确定为“作风建设深化年”……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深圳始终坚持发挥好巡察利剑作用,认真抓好中央巡视反馈整改,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打虎”“拍蝇”“猎狐”,大力整治官商勾结,严厉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将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开辟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汇聚起示范区建设的磅礴力量,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9月28日,深圳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历时3年建设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落成,这是深圳建市以来最大的单体建筑,是新时代深圳全面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深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功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载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强有力支撑。

阳光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熠熠生辉,展示出骄人雄姿,让人深深感受到这座年轻城市的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圳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中央、省的要求,按照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部署,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奋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记者 甘霖 吴德群 李舒瑜 韩文嘉 窦延文 杨丽萍/文 周红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