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海之滨的鹏城,我们以公益慈善的名义,共襄一场盛会。
第五届中国慈展会23日拉开帷幕,主题是“以法兴善、助力脱贫”。
记者22日探营场馆看到,在全国工商联展位上,不仅有“万企帮万村”项目的经验和成果展示,还有河南省光山县、陕西省宁陕县和贵州省织金县3个贫困县的介绍,他们希望在慈展会上寻求脱贫致富的资源。
脱贫攻坚是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此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要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做到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
公益慈善事业与扶贫济困紧密相连。慈展会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扶贫济困的资源对接、力量培养、模式创新上,主办方竭心尽力,成果卓著,前四届扶贫济困类项目对接资金近44亿元。
慈展会,正逐渐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平台,“蝴蝶效应”令人瞩目。
对接各方资源,四届汇聚扶贫济困资金近44亿元
今年9月开学,新疆塔县塔合曼乡百姓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万科集团捐资近2300万元扩建的寄宿制小学正式交付使用。
这让刚升入四年级的帕努尔尤其高兴,开学那天,他特地穿上新衣新鞋,满脸灿烂地走进焕然一新的校园。原来的老校舍只能容纳一至三年级,如果不改造,他就必须到远在30公里外的县城上学。现在扩建后的校园增加了2694平方米的综合楼、68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200平方米标准室外塑胶运动场,还有供暖、供水等多个配套设施。校园更大更美,设施更全更先进,规模上增设了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很多像帕努尔一样的孩子不仅实现了就近读书,而且享受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好。
这个让当地百姓赞不绝口的扶贫项目始于第四届慈展会的资源对接。
塔合曼学校初建于1960年,坐落在有“冰山之父”之称的“慕什塔格峰”雪山脚下,海拔3300米。当地昼夜温差达20摄氏度左右,大雪、狂风、沙尘暴时有发生,学校却没有室内的运动场馆、卫生间,甚至用水都很困难。校舍陈旧,设施不足,当地政府却无钱扩建改造。万科集团发现之后,在2015年9月第四届慈展会上,与塔县政府签订了援建学校协议。
“协议一签,我们马上开工,进度表是按天计算的,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万科社会责任负责人吴良介绍,这个项目在当地反响非常好,学校教师罗拉古丽帕米尔跟他说,新教学楼宽敞、漂亮、方便,师生们都很喜欢,甚至有不少家长特意跑过来参观。
去年6月23日,遵义习水县一个特殊小镇的竣工典礼,吸引了贵州省一位副省长亲自出席。在这座由华润集团捐资8200万元建设的希望小镇,不仅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彻底改造,还开办了多个产业帮扶项目,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重塑农村治理结构,使小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
这个扶贫项目的对接平台,也是慈展会。2014年9月第三届慈展会上,华润慈善基金会与遵义市习水县政府现场签约。
扶贫济困是慈善的应有之义,今年9月1日施行的《慈善法》,就将扶贫济困写进总则,并且位列六大类慈善活动之首。打通 “最后一公里”,对接扶贫济困资源,历届慈展会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
首届慈展会就特别重视资源对接,着力架起公益慈善资源供给方、受助实施方和项目创意方之间的桥梁,紧密各方联系的纽带,扶贫济困类项目对接资金数千万元。
第二届慈展会提前半年成立资源对接服务平台,面向全国征集慈善资金和公益项目的对接需求,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在数月艰辛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慈展会3天签约总金额17亿元,其中与扶贫相关的项目20个,金额达3.88亿元。
第三届慈展会重点编制了公益慈善资源对接四大目录,并参照产权交易的系统规则和运作模式,健全完善资源对接的规则、流程、系统等标准化服务体系,搭建了公益慈善资源对接系统平台,实现一年365天中,362天提供撮合对接服务,3天展示其成果,线上线下相联系、日常和展会期相结合的全新展会模式,真正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慈展会”。这届展会实现精准扶贫类资源对接笔数445笔,对接金额达到6.97亿元。
第四届慈展会创新推出了“社会创投合伙人”计划,以项目资助、公益创投、社会价值投资等方式联结跨界力量,汇聚了更多社会慈善资源。涌现出了一批精准扶贫明星企业、爱心基金会,精准扶贫类公益资源对接金额高达32.6亿元。
慈展会对接扶贫济困资源,像春天节节生长的竹笋,逐年增长,据主办方预测,本届有望再创新高。
扶持草根组织,激发民间扶贫济困巨大潜能
公益草根组织“古村之友”的发起人汤敏现在成了大忙人,接受采访时,他刚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考察回到深圳,此行是到当地古村镇探讨互联网公益扶贫的落地方式。
一年前,古村之友还名不见经传。如今,它负责的公益扶贫项目已经在全国30余个古村开展试点,在公益慈善界成为后起之秀,扶贫模式也颇具特色:以互联网公益扶贫入手,通过筛选试点、寻找乡贤、发起筹款、集聚社群、配资扶持等一步步建设有精神、有品位、有活力、有爱心、有贤达的“五有”现代美丽乡村。
汤敏说,慈展会是古村之友的“娘家”,是草根组织成长的一片沃土!
2013年,汤敏带着“可持续城市论坛”项目参加了第二届慈展会。“这届慈展会上,我看到了民间公益人的热情,也教会了我怎么成立一个社会组织,怎么样扩大影响力。”汤敏回忆说。
2014年,汤敏以观众的身份参加了第三届慈展会的“社会价值投资论坛”。“在这次论坛上,我认识到了,公益组织也可以实现义利并举,可以通过自我造血的方式,更好的生存发展。” 汤敏介绍,随后他开始考虑成立公益机构,当年11月,古村之友横空出世。
2015年5月 ,古村之友入围第四届慈展会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决赛,并在“99公益日”上获得100余万元的筹款。同年9月,在大赛决赛中再次脱颖而出,拿下金奖,不仅身名鹊起,获得主办方15万元的创投资金,而且得到了包括创业融资、项目辅导、能力建设、信息交流、资源对接等一系列常态化创业支持服务。
“慈展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能力提升的平台,资源对接的平台,并让我们有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经过第四届慈展会后,古村之友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古村之友在全国的志愿者达到30余万人”汤敏深有感触地说。
草根公益组织源自民间,起自基层,与社会最底层的神经末梢联系紧密。培养这些民间组织,激发他们在扶贫济困中的能量,可以让扶贫济困更精准、更全面、更有效,作用往往是政府和大企业、大机构无法替代的。
慈展会在扶持草根公益组织方面,持之以恒,真金白银。主办方每年拿出80万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草根公益组织参会,每个机构最低补贴500元,最多6000元。
“对不少初创型的草根组织来说,这笔补贴解决了参展大问题。” 慈展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慈展会作为公益慈善理念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的集散地,可以让草根组织了解全国公益慈善领域新的理念和方法,获得资源对接的机会,让组织得到更好地成长。
记者手头有这样一组数据:第三届慈展会的896个参展机构和项目中,草根公益组织和项目达720个,占参展机构总量的80.36%,与上届草根组织同比增长14.4%;第四届慈展会资源对接总笔数2773笔,其中有1151笔对接资金用于民间草根组织的公益项目。
透过枯燥的数字,可以明显发现,慈展会对公益草根组织的磁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了扶贫济困和自身发展的优质资源。
创新方法模式,实现扶贫济困更精准有效
刚刚揭晓的慈展会第五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小母牛扶贫帮困计划获得银奖。它获得了4万元的公益创投资金,并作为典范项目,在本届慈展会上进行展示。
小母牛项目由深圳社工在新疆喀什发起,立足于挖掘整合喀什市农村自身资源,通过帮助农户发展绵羊养殖生产,引导农户成立绵羊销售合作社,并开展自我管理及培养发展能力。到今年7月底,项目已覆盖喀什市5个乡7个村,帮助了1160户贫困农户。目前正在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完善货源供给、产品加工、包装、物流运输、品牌推广等产业链条,通过电商扶贫,帮助农户增加收入。
这是参与式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通过“养殖增收+能力建设+电商扶贫”的新模式,帮助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实现自身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不同于“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
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慈善项目大赛,每届的主题虽然有所不同,但创新始终是扭住不放的永恒主题。据大赛承办单位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钦焕介绍:“与其他赛事追求受资助项目要全面、成熟、稳妥不同,我们希望这一项国家级公益赛事是一个鼓励创新的舞台,能够引领和诞生一批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大赛的引领之下,众多参赛者尤其是大量草根公益组织,更加重视深入社会调研,沉下心开发好项目。据介绍,五届参赛量为3843个项目,涉及扶贫济困的约1700个,比重超过40%。这两年随着“参与式扶贫”、“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也创新了项目遴选的方式方法,一批优秀的扶贫济困类项目脱颖而出,为全国扶贫济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几届金奖项目中,比如小花帽维吾尔族妇女互助成长项目、熊猫村公平贸易旅行研发项目等等,都是很好的参与式、精准扶贫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大赛脱颖而出,并获得创投资金的支持,不少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杨钦焕说。
除了项目大赛之外,慈展会汇聚各方资源,创新方法模式,聚焦精准扶贫,始终把贯彻国家扶贫战略作为办会的重要遵循。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展会上,不仅突出扶贫济困资源对接,而且集中展示了社会慈善资源在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先进经验和主要成果,从各方面推动国家扶贫战略的落地。
脱贫攻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不断创新、不断壮大的慈展会,在国家扶贫攻坚战中发挥的平台作用日渐重要、不可替代!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