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打造现代文明之城
光明日报
2019-08-26 18:54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标语“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在深圳工作22年的石兰涛,是一位资深的志愿者,只要有空,他就去南山区大沙河河段巡查,一走就是10公里。“我们的志愿者三班倒值守在治水U站,采集水样监测水质,为政府提供预警信息。”考勤记录显示,石兰涛参与志愿服务3824次,服务时长4.6万小时。深圳志愿服务U站实现了“连锁”品牌推广,各类服务点多达366个。

深圳夜景。光明图片

深圳已经成为一座“志愿者之城”,深圳注册志愿者已达1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4%,平均每年开展超过15.5万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覆盖影响人数超过1000万。这里诞生了志愿服务的诸多“全国第一”,包括第一个法人义工组织、第一部地方性义工法规、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张电子义工证、第一批基层法人义工组织……

深圳如何在市场经济土壤中培育新道德的生长点?文明程度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有何推动作用?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象 “深圳观念”塑造市民文明品格

深圳已连续28年保持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光明日报》多年前开始持续关注报道这一文化现象。“十几年来,深圳读书的人群增加了应该不止10倍。”作为一名曾长期在深圳工作的写作者,知名作家冯唐说。

20世纪80年代,深圳一度被外界称为“文化沙漠”。相比于物质文明建设成果被各界普遍认可,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备受争议。彼时,深圳地方财政收入仅有2亿多元时,已经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三分之一的资金规划建设了深圳大剧院、图书馆、深圳大学等“八大文化设施”。当年市委领导“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深圳大学建起来”的话语迄今掷地有声。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爆发式增长,深圳意识到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魂。深圳布局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书城等相继建成。回顾这些年,深圳从建设有形的文化设施,到无形的人心工程,从针对城市的“面子”到“里子”,文明提升进入了新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民素质也不断提高。市民自觉养成了“斑马线礼让行人”“拉链式交替通行”“垃圾不落地”“公共场所不抽烟”等好习惯。

天南海北的人会聚在深圳,他们更能深刻理解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还要有温度,“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归根到底还是要“拼人气”。于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的观念应运而生,追求平等、崇尚包容,大家齐心协力把深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关爱之城”。

这些直指人心的“深圳观念”“深圳精神”,激发了广大深圳人的思想共鸣,凝聚起广泛的社会共识。有专家提出,在很多区域,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在精神文明上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惑。但深圳以实际行动证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并没有因为物质文明建设而被落下。

创新 机制保障让文明走得更远

“我家宝宝早产两个月,我起初没有母乳,多亏了母乳库一直在哺育着孩子。”在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一位新妈妈感慨地说。4年前,宝安妇幼母乳库成立,采取无偿捐献无偿使用的原则,刚分娩的产妇如果有富余的母乳,经检验合格后可以自愿捐献入库,如今已有过万婴儿受益。

深圳“十佳爱心人物”表彰晚会现场。光明图片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深圳或许是“一切向钱看”的城市。但深入城市的肌理,你会发现有很多充满人情味的文明故事正在这里发生。

针对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器官捐献、见义勇为、全民阅读等文明行为,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专项立法,把相关优待和激励措施制度化,以鼓励这些文明行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以善待好人为例,深圳较早地关注到一些好人“流血又流泪”的困境,出台了一系列“好人法”:1997年,深圳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保障、人身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2013年,《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明确救助人不用自证清白,举证责任由被救助人担负。如果被救助人无法举证,将要承担相关费用,如果查实是诬陷,要向救助人道歉和赔偿损失,严重的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文明是一项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深圳却依靠制度化,虚功实做,让文明变得更清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019年6月,深圳市文明办开展了每月一期的交通文明指数测评,交通设施完善指数为92.01分,比5月增加1.26分,主要原因是部分监测点交通标志缺失和交通标线不清晰现象有所减少。这项测评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年,类似的测评还有很多,比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监测”“街道环境卫生指数测评”等,为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落脚 提升城市的文明友好度

拖着行李箱找不到落脚之处,年轻人吴虎至今还记得10年前刚到深圳的无奈。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到深圳的毕业生,如果平均用一周时间找工作,按每天200元住宿费计算,找工作的成本至少需要1400元。住宿是毕业生来深圳就业创业的第一个痛点。

深圳“步步行善”网络公益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光明图片

如今,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深圳团市委推出了青年驿站项目,集中力量解决毕业生的第一个难题,提供7天免费住宿。这背后是深圳的“发展哲学”——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

关照每一个群体的需求和发展,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特点。比如,2016年,深圳倡导“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理念,扩大儿童发展空间、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深圳着力关注重点人群,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提升城市“文明友好度”。比如,就高校应届毕业生落户问题,深圳已实现零费用、零排队的“秒批”,自这项服务上线以来,应届毕业生材料提交减少70%,节约申请人办事成本超过亿元。

2017年起,每一位新入户的市民在派出所办理入户时,都能免费收到特别制作的“深圳福袋”,里面包含《深圳家书》邮资封、《深圳市民生活指南》《市民礼仪知识简明读本》等城市学习读本,为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提供翔实的讯息。

文明的投入,让更多人在深圳找到家的感觉。2017年7月在龙岗举办的意甲比赛,近4万名观众在比赛结束后有序退场,并自觉带走了垃圾,整个场馆内外的地面上看不到一点垃圾的踪影。

深圳先后孕育出“爱心大使”丛飞、“文明使者”孙影、“爱心艺术家”李亚威、“至美双亲”陈如豪和吴清琴夫妇、“最美急救医生”徐粼、“时代工匠”陆建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目前深圳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9人、“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10人、“中国好人”16人、“广东好人”46人、“南粤楷模”6人。

近三年,深圳市财政对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投入分别达706.2亿元、1074.31亿元、1232.81亿元,占公共预算比例分别达25.89%、34.26%、37.52%。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打造城市的文明友好度带来了人才红利。有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83万人,高居珠三角九市首位。

更重要的是,深圳打造文明友好型城市,人口结构持续优化。有数据显示,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5万,占比近六成。人口年轻化、人才占比高,是深圳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认为,精神文明并不是一个老概念,对深圳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让深圳这座城市发展更加均衡。

深圳的发展经验表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不矛盾。提升城市文明水准,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而强劲的推动力。

在新兴城市里厚植文化土壤作者

深圳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深圳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城市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是履行特区使命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创建了一座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培育了一系列领风气之先的文明风尚,形成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深圳观念”。

积极探索 迎接挑战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精神文明建设在市场环境、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和文化条件等方面承受着特殊的压力和挑战。”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表示。

深圳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经济社会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如何发挥好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抵制其逐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深圳毗邻港澳,是两种社会制度的临界点、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如何充分吸收东西方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又在各种思潮风浪中把好方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积极代表中国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同时,深圳还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没有秦砖汉瓦、古韵遗风,如何在多样移民文化中谋求社会共识,在一座年轻的城市里厚植文化土壤?

李小甘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深圳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特殊挑战,有可能变成国内其他地区的共同挑战。比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地区将会进一步面对逐利性经济对传统价值伦理带来的冲击;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越来越多地区将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口迁移潮流的持续,新一批的移民城市、新兴城市将会陆续出现,多样移民文化的问题、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也将会陆续浮出水面……

“深圳积极应对挑战,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用‘以法治促进文明、以机制保障文明、以科技助推文明、以文化滋养文明、以共建共享文明、以传播弘扬文明’这六根柱子搭台,撑起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摘取了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李小甘说。

法治保障 科技支撑

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胜过千次万次的运动式治理。近些年来,深圳不断加强文明立法、执法和普法,借助法治的刚性力量促进文明发展。

2012年,深圳颁布了全国首部有关市民文明行为的综合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对文明行为的鼓励和不文明行为的惩处。2018年,深圳又启动了上述条例的修订工作,将近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新市民培训等领域的新探索、新实践纳入法治轨道。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立心铸魂的工作,“立物易、立心难”,这项工作必须在“长”与“常”两个字上下功夫。

深圳除了将文明创建的各种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固化成工作机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抓、经常抓,另一个“制胜法宝”就是有效利用了高科技。深圳积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治理智慧化水平,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

目前,深圳交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视频实景4KS指挥作战平台,使路面管理模式由“大海捞针”向“精确制导”转变;研发运用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在国内首创“移位左转”“遥控护栏潮汐车道”等交通组织模式。深圳还将文明元素植入移动支付、健身计步、共享出行等现代生活方式中,创新开展随手公益、捐赠步数、文明骑行等文明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

文化滋养 为民惠民

如何以文化滋养文明?近年来,深圳积极注重利用文化活动深化文明创建,发布“城市文化菜单”,每年举办一系列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陶冶市民的文明情操。

同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圳陆续建成了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目前在高水平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科技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打造大鹏所城、大芬油画村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掀起特区建立以来的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高潮。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核心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近年来,针对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圳大力推进治水提质工作、“深圳蓝”行动、违法建筑整治、城中村综合整治、“平安深圳”建设、“健康深圳”建设等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推动民生福利不断改善、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18年深圳文明城市创建的市民参与率达98.07%。

李小甘表示,下一步深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城市文明典范”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弘扬新时代文明社会风尚,着力完善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同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编辑 党毅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