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骚扰电话、信息、邮件等扰人安宁是否构成侵权?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时,这一问题引发热议。据悉,本次会议三审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关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章节,对隐私权作出如下定义:“隐私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并增加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搜查、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同时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
侵扰他人生活安宁在法律上如何定义?骚扰电话、短信是否能构成侵犯他人隐私权?有专家表示,这些问题,应该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
侵扰他人生活安宁是否属于侵犯隐私?
对于草案关于隐私权及电话、短信等通讯工具扰人安宁的相关表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超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草案对于隐私的定义,她建议修改为个人空间、个人活动、个人信息,“从这个角度讲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实际是我个人的工作或者生活的一种不被打扰的安宁状态,不得“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是不是能够把“生活安宁”也吸收到隐私的定义中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冯军提出,“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的确是侵权行为,“但是把这种侵权行为放在侵犯隐私权中,在逻辑上不够严谨,这一侵权行为不符合草案对隐私权的定义”。他建议,将上述条款修改为,“以涉及他人隐私的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安宁”,即增加“涉及他人隐私”这一限制条件;或者“把侵扰他人的生活安宁单独作为一种侵权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生活安宁的权利,单独作为一条”。
此外,草案三审稿将“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将二审稿中“收集、使用自然人个人信息”的表述,修改为“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并明确“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表示,对“隐私”的定义加入了“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这一限定,扩大了隐私的界定范围,增加了判断的主观性和灵活性,这意味着权利保护和行为自由的界限要在不同场合、不同个案中加以判断。
骚扰电话、短信、邮件泛滥,涉诈骗类最多。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社交、信息交流、信息获取等方面获得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一些骚扰电话、短信、邮件的轰炸。
“对于骚扰电话、短信这件事,我从最初的烦,到现在基本是无视,实在没办法,感觉逃避不了。垃圾短信定期删除就好,反正现在用短信也很少,但偶尔也会不小心把朋友、同事发来的短信给自我忽视了。对于骚扰电话、短信,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也下载了一些拦截软件,但还是没办法禁绝。”在市民孙先生看来,骚扰电话、短信、邮件的泛滥,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影响正常的社交,“比如陌生电话,一看号码正常,一接听吧,又是烦人的推销电话,有时你不接吧,搞不好是某个朋友、同事找你,挂断电话就很尴尬。”
实际上,这些骚扰电话、短信、邮件,最大的问题是让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可以说,骚扰电话、短信很大部分都是诈骗性质的。从以前最早的中奖诈骗,到现在冒充公检法、熟人诈骗,对骗子而言,这些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撒网方式。还有一些不法公司,在进行营销时,会使用电话、短信、邮件广撒网的方式招揽客户,其中不少也涉及诈骗。但如果只是用来进行营销,我们在处理时,法律上还是有诸多问题。”深圳一名资深反诈民警告诉记者,近年来,深圳警方陆续针对骚扰电话、短信开展过多次专项行动,那些利用伪基站发送骚扰诈骗短信的不法行为,近两年来在深圳几乎绝迹,“但是,那些骚扰电话专项治理时,处罚力度是不够的,许多只是行政拘留几天,除非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买卖公民信息或者涉嫌诈骗,才能采取刑事拘留等措施。所以,尽管现在深圳的骚扰电话少了不少,但是没办法让其彻底消失。我们执法时也发现,有许多法律问题亟待完善,唯此才能真正震慑不法分子。”
该民警还提到,如果拨打、发送骚扰电话、短信构成侵权,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减少骚扰电话、短信的存在,尤其是对那些以此进行营销的商家而言,这种方式将存在法律风险。但是如果涉及到通讯网络诈骗,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诈骗分子对于侵权问题的顾虑,几乎是很小的。
“很早之前,我就因为接到陌生短信说可以帮忙低成本处理违章消分,被骗走了几千块钱。现在每天还是会接到各种诈骗短信,以前很烦,现在已经习惯了。但是还是希望这个问题能尽早解决好,不能任由它发展下去。”深圳市民徐女士表示,作为一个曾经的诈骗受害者,她希望骚扰电话、短信以后越来越少。
反信息骚扰诈骗,我们一直在努力。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对骚扰电话、短信等深恶痛绝,也期待在立法层面对此能有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这些年来,相关部门、运营企业、社会各界一直在联手行动,向“信息骚扰诈骗”说不。
骚扰诈骗电话的狂轰滥炸让人烦不胜烦,其背后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更令人担忧。人们寄望民法典能够加强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也期待更多相关立法和惩处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
编辑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