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港沙头角段海岸线碧波荡漾。 读特记者 何龙 摄
在深圳湾公园北湾鹭港海滨漫步休闲的市民。读特记者 周红声 摄
南山中山园路的黄花风铃木。读特记者 李忠 摄
交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圳答卷
暑假期间,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打卡地之一。这是中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公园,经过修复及自然维护,目前该园区累计监测到的生物已从最初接管时的200多种增加到620余种,成为深圳这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深圳是党中央、国务院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之一,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为国家先行先试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深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广东及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努力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走在前列,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今年1-7月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部分指标居全国前列,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变化排名全国第十;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为广东省唯一因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国务院2018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的城市, 交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决战水污染治理:
水环境改善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先行示范,决战水污染治理,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
深圳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污染防治攻坚的主攻方向,坚决落实“水污染治理决战年”部署,河湖长制全面铺开,开展全面攻坚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行动,水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突破性、整体性进展。
2018年底,159个黑臭水体中,146个基本消除黑臭。今年1-6月,观澜河、坪山河持续达到地表水Ⅳ类,深圳河旱季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茅洲河氨氮、总磷同比改善50%。上半年,深圳在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变化排名全国第十。
深圳把维护市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作为污染防治攻坚的使命责任,持续推进“利剑”系列执法专项行动,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2018年至今年5月底,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591宗,其中查封扣押151宗,限产停产165宗,移交公安行政拘留120宗,涉嫌环境犯罪移送50宗;处理环境信访投诉案件14.4万宗。
继续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
上半年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三
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深圳坚持聚焦短板持续用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取得关键进展。
深圳积极探索实施“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治污模式。一是补齐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效能“两大短板”。2016年至今累计新增污水管网6107公里,完成10312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新扩建沙井二期等6座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横岭一期等12座水质净化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3万吨/日,总处理能力达622.5万吨/日,基本满足全市污水处理需求。二是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依托中电建、中交建等大型央企,引入EPC模式,在茅洲河流域共计投入人力1.5万人,设备4135台,施工作业面共计1250个,最高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均创全国纪录。三是积极推进跨界河流治理,立足解决自身问题,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主导制定深惠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方案,加快推进龙岗河箱涵溢流整改及跨界小流域整治,推动建立深莞茅洲河、深惠龙岗河“每月一会”工作机制,及时协调推进支流整治、界河清淤、底泥处置等问题。
深圳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老虎坑垃圾焚烧厂三期分别于今年3月、6月投入运行;东部环保电厂已于6月开始调试,预计9月底投入运行,全市可增加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03万吨/日。
深圳继续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建成全国首个“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100%电动化;船舶岸电使用率达3%,全国最高;燃煤电厂达到国家最严超低排放标准;燃气电厂通过低氮燃烧升级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水平达到世界最优。今年1-6月,PM2.5平均浓度21.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
对标深圳新定位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意见》给深圳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接下来,深圳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新定位,以硬干部硬作风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以“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盯紧跟进每一项具体工作,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一是不折不扣抓好环保督察整改任务落实。实施“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全面落实第一轮督察、“回头看”以及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同时,加强日常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见效,向督察组和市民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的整改答卷。
二是决战决胜水污染治理。实现黑臭水体整治、暗涵汊流整治、雨污分流管网、正本清源改造、污水处理提标拓能、“散乱污”企业监管、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修复、智慧流域管控体系“九个全覆盖”。2019年完成23座水质净化厂新改扩,新增处理能力40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300公里以上,完成800公里污水管网修复和3332个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019年底前全面消除各类黑臭水体。实现深圳河口断面2019年稳定达Ⅴ类,茅洲河共和村断面2020年稳定达Ⅴ类。
三是全力解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问题。以创建国家“无废城市”为契机,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模式。突出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行为,全面加强固体废物申报登记、运输、处置全过程跟踪管理,完善全过程智慧化监管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坚决杜绝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违法行为。
四是推进大气质量向国际一流迈进。深入实施“深圳蓝”行动,重点抓好柴油货车污染整治,提升船舶排放控制水平,全面落实施工工地扬尘“7个100%”。实现2019年PM2.5年均浓度稳定在26微克/立方米,2020年降至25微克/立方米。
五是积极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出台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实施方案,全面提升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设施系统。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推出一批绿色政策、绿色行动和示范项目,通过覆盖各领域的绿色系列创建,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坚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在“美丽深圳”战略决策指引下,深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深圳大胆创新,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环保信用管理、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市场机制,完善环境监管模式和长效机制。
深圳出台《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和《深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发布全国首个城市GEP核算地方标准。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体系试点,高风险领域强制环责险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盐田区、罗湖区、坪山区和大鹏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国获此殊荣最多的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有赖于政府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齐抓共管。为推动环保责任落实,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以刚性的制度设计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绿色生态政绩观,以绿色考核从严追责确保改革落地。
市民声音——人人都是美丽深圳的建设者
“中央发布《意见》,为深圳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一些市民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期待未来深圳的生态环境更好,让人们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环境中安居乐业,尽享城市绿色发展成果。
“《意见》把深圳定位为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这给深圳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黄远峰表示,一直以来,深圳采取了一系列高标准、严要求、创新性强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深圳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三位,创28年来最优水平,是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唯一一个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城市。
黄远峰说,深圳空气环境治理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接下来,要以深圳新定位为起点,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实施更严格的治理措施,把空气质量提高到新水平,力争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低于25微克/立方米,大气质量达到欧盟标准。
“这些年来,我对深圳城市环境的改善深有体会。”深圳科技中学教师张继红说,作为深圳市民,最自豪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能够实现同步,这次中央给了深圳新的定位,在生态环境方面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希望深圳加快补齐水环境质量短板,尽快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让人们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环境中安居乐业。
“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离不开广大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深圳环保义工刘仪梅说,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每个市民也要参与其中。希望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绿色低碳成为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共同成为美丽深圳的建设者。
编辑 赵偲容